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1-01-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部分带头人的口述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我们小岗已经穷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就要自己跌倒我们要自己爬起来呀!我们要瞒上不瞒下,我们偷偷地干,那小岗不就这二十户嘛!哪个都愿意,大家都愿意这样干,但是谁来带头?谁个敢?最后呢,我就发通知下去了,就是招呼人了,所有在外头小岗的这个当家的家主在外头要饭的,来家一个,扣下来一个就不要再出去了,你家里其他人出去要饭。最后等到这个十八个家主都等齐了。还少两户,那个时候光知道说在这个江西去要饭去了。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我们只有采取这条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说实话,我们叫豁出去了,大家都是异口同声说,就是拉去杀头、做牢,无怨无悔。为什么按手印呢?就是约束自己的,万一犯法了,有责任大家承担。"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天一大早,)"分开干了,家里根本就找不到人,天不亮就跑到田里了,就包括我在内,就是犁田,整整一夜,整整干了一夜。"

——摘编自孙玲娟、丁雨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简称《济贫法》,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又颁行《济贫法修正案》,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对于申请救济的贫困劳工要求他们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这就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济贫制度,不但明确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享受济贫院之外的救助,接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标准必须低于自立劳动者的生活标准,而且建立了全国一致性的贫民处置方法,并向每一位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在此基础上,1847年,英国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监督地方事务,包括济贫工作。

——摘编自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单位:%)

分组年份
19781980198319841985
500元以上0.01.611.918.222.3
300—500元2.411.534.538.639.8
200—300元15.025.332.929.225.6
150—200元17.627.113.19.47.9
150元以下65.034.57.64.64.4
合计100100100100100

——摘编自程承坪等《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进一步完善《济贫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1978—1985年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和现代中国处理贫困问题的异同。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内容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经济背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重工业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农业经营
制度变迁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下
的集体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双层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上
的多元经营
农村土地制度农户所有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家庭承包集体所有、家庭
承包、多元经营
农业发展目标恢复农业生产积累原始资本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自《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演变历程、问题聚焦与变革取向》


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史”。
2021-04-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山东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史实。
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条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艰辛,镌刻着苦难辉煌,闪耀着光荣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以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重要讲话”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中这次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与中共十四大的关系?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8 . 农村发展,是衡量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农民记忆,是乡土中国迈向现代中国的真实“手稿”。下面材料出自一位农民的日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1年10月23日

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当晚,本组人员聚饮。

1985年5月10日

本村许多青年到城市里打工,有的去禹城市棉纺厂,有的去平原县造纸厂,有的还去了深圳等南方沿海城市,那里有许多外国企业。听说技术很先进。有的回乡里,学人家自己办企业了。我也想出去闯闯。

1992年12月3日

孩子表哥从国营企业回家,说现在工厂叫公司了,厂长叫董事长,还入股分红。

1999年4月17日

早上8点,到禹城农机大世界,我花5800元,买一台18马力大轮新湖牌拖拉机。11点就到家了,别人见了,投来羡慕的眼光。

2005年12月22日

县里开人代会,电视直播,王县长承诺免费放电影、办图书馆等八件事。件件暖心。

2006年1月1日

国家对咱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都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

——摘编自:人民日报《农民日记见证乡村变迁(我的亲历)》


(1)指出日记中反映的农民身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基于以上分析,谈谈你的认识。
9 . 面对危机,适时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空前的农业危机一方面使得绝大多数中小农场主破产,大农场主陷入窘境;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转变了美国农业政策目标的制定。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并将其纳入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律的基本要义在于控制农业生产与实行价格支持,其中有关"农场主可以同农业部长签订减少生产合同,并获得政府补贴"的条款一直沿用至今。在处理过剩农产品、减少农业库存等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性的工作,并最终促成了旨在扩大农产品对外出口的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的顺利出台。

——摘编自詹琳《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 世纪 70 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及目标。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9月,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制訂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有两种积极性,即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应采取的正确方针是:“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仿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决议》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广的方法,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在这个《决议》指导下,农村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开展起来,到1952年年底,全国共有互助组830多万个、初级社3600多个,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40%。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78年至2008年,乡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显著,企业数量从19万个增加到17611978年的930倍(实际增加值约为177.9倍),名义总产值约为1978年的1396倍(实际总产值约为267倍)。1978~2008年,有约2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其中仅乡镇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占到1/4,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84~1992年)大幅增加、数量扩张,企业数量增长远大于实际总产值和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第三阶段(1992~2000年)和第四阶段(20002008年)稳定发展、质置提高,实际总产值和实际增加值的增长远大于企业个数和就业人数的增长。

——摘编自王新梅、董明月《乡镇第三产业30年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里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新时期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意义。
2021-01-1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磐石一中、伊通一中、梅河口五中、四平一中等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