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特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建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材料一

琼州孤悬海外,当民国之最南,其海峡之最狭者,亦内地口岸隔十八里(应指海里),万一不能关照,失去琼州,则高、廉、雷等府及广西之太平等处都有危险。今为边防起见,宜将琼州另立一省。其五指山内黎峒所未开辟之地,则移广东八府之人以实之,则琼州或可自守矣。况且琼州有一榆林港,极合军港之用。此港为欧亚航路所经地,如建为军港以守之,则不特可以因中国之门户,且可以控制南洋一带。至于实业,则琼州四面滨海,海物甚……若为外人所占,则大利外溢,遗患无穷……今陈君倡议设法保卫琼州,琼全则粤全,诚急务也。

——孙中山(1912年)

材料二建国后,对如何建设海南,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方针。

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毛泽东(1953年)

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邓小平(1984年)

在海南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为深远意义。

——国务院《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1988年)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主张在海南建省的理由及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海南发展规划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2 . 材料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又过了3个月,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它们和厦门一道,开始为全面改革中国大陆的经济体制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
材料二   1978~1985年: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二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6~1992年: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四……五……六……七……。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住房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在深圳设立特区的原因。并指出设立深圳特区产生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在1978~1985年和1986~1992年两个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不同特点。
2016-11-18更新 | 7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