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特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紫,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摘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材料三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
2020-10-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19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 885 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 51 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 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 1983 年底就从原来的 2 万增至 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 0.05 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 0.3 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 1.2 元/斤,后稳定在 0.4 元/斤。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材料二     2019 年 8 月 27 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新中国外交 70 年:回顾、启示、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有学者在会上表示,上海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据中新社等报道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指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     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如何“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3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