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3 . [餐饮业与时代发展]

材料18世纪以前,西欧人很少外出就餐,绝大多数人都在家里做饭吃。

1765年,巴黎大街上一个名叫布朗热的男子开设了一家有座位的餐饮店,并称之为“餐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贵族佣人大批失业。无奈之下,他们掀起了一场餐饮业的变革。1789年,巴黎的餐馆不到百家。随着各地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的餐馆出现在巴黎街道。十年时间,餐馆数量已增长至500家,餐馆已变成王公贵族家餐桌的替代品。

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们从生产单位变成了消费实体。人们开始离家工作,也在其他地方展开各类社交活动,包括饮酒吃饭等消遣项目。城市中酒店、餐馆、酒吧成倍增长,1818年发表的《伦敦一览》中评价:“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座都市能给予劳动者与中产阶级如此多的生活享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不断延展,汽车快餐餐厅的拓展也紧跟其后,把守在各个高速出口附近。很快,快餐就在全美国流行起来。快餐店对产品标准进行数字化管理,任何人只要按照数据操作,都可以炸出味道统一的薯条。

——摘编自[英]威廉·席特维尔著《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西方餐饮业发展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时期,评析这一时期餐饮业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5月底,中国女学堂在上海开校招生。此后几年,尤其是在1900年后,各地纷纷捃起兴办女学的高潮。封疆大吏、各级官员、地方士绅、以及无数走出家门的闰秀共同促成了女学的极大繁荣。由此,女教师和女学生成为社会中不可愻视的新兴群体。她们不仅成为城市中被凝视的风景,有些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同时,她们不可迶免地成为各种媒介再现的对象。可以说,当近代女学初兴时,其公共性甚至大于其教育性。

——摘编自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争史研究:1895-1949

材料二


注:《女学传习所开学》,《星期画报》,1906年第2期。图中女学传习所开学时,两江总督端方(1861-1911)为学生演讲。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2-17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入使得户籍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根据材料,围绕“社会变迁与户籍制度”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体育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至民国体育课程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带来的不仅有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发、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
2023-02-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相较于近代中国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三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3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5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的特点,而且还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饰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旗袍”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

——摘编自应函洁《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服饰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服饰演变的影响。
2022-06-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