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3 .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上海县城新北门之外,由于被辟为租界,当地人称之为“夷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租界区以“十里洋场”的称呼取代了“夷场”。中国人过去称奢华阔气的作风为“扬气”,而到光绪年间,诸事中的奢靡风格与时髦已经被称为“洋气”。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国人思想文化的革新B.社会生活习俗新旧杂陈
C.晚清社会风气的变迁D.政府对西方侵略的反应
2023-09-29更新 | 223次组卷 | 5卷引用:重难点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2023·天津河东·一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与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图为某一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档案
1上海市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Q5
2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J002
二、近代报刊
1申报
2新青年
三、专著
1唐宝林等:《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李剑农:《中国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期刊文献
1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历史教学》,2007年第7
2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
根据参考文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论文可能的研究主题,并阐述理由。(要求: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24更新 | 157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二下·江西南昌·期末
5 . 下图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A.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B.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D.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2023-07-03更新 | 25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2-23高二下·江苏连云港·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近代福州社会风俗演化
时间饮食服饰出行方式
近代以前大米为主长衫马褂轿子、马车、船只
近代以来大米及面条、馒头、面包、蛋糕等面食西服、皮鞋、领带、洋袜汽车、卡车、摩托车
上表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福建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风俗演化是历史变革的缩影D.晚清社会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2023-06-27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023·海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     

轨道交通                                           房顶电线                 电报公司发报间
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2023·辽宁丹东·一模
8 .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2022-10-27更新 | 768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餐是西方国家膳食的统称,中国人初称之为“番菜”,亦称“大菜”。鸦片战争以前,西餐就由外国传教士献艺款客和使节进贡的方式传入中国,像“西洋饼”、“葡萄酒”等西洋名品在宫廷、王府和权贵之家的宴席上可以见到,但对中下层社会来说,这些西方食品只是他们私下聊天的趣闻。鸦片战争以后,西餐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清末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不少中国食店也开始增营西餐或“日本料理”。北京在光、宣之际,即有醉琼林、裕珍园、得利面包房等30余家西式食品店,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等城也有类似的情况。辛亥之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见,这种风气由城市而农村、由沿海而内地,以至一些边远县城也开始流行西餐。

——摘编自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西餐传入中国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10 . 【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20更新 | 412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难点24 开放性论述题解答技巧-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