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近代学者王阁运曾写过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该对联反映的现象发生于
A.民国建立初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洋务运动时期
3 . 鸦片战争以后,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五口,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信基督教的人群。

材料二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放“东南五口”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0-12-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2017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的图2与图1相比,在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服饰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归纳铁路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是
A.吃西餐
B.住洋房
C.看电影
D.剪发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们相见的礼仪由跪拜作揖向鞠躬、握手转变。这说明了
A.婚姻习俗的变革B.传统观念的更新
C.交通方式的革新D.人际关系的淡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中国
A.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B.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传统习俗被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
9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餐

西餐

传统四合院

欧化四合院等

马车、轿子

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019-08-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2014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的人群。这种现象说明了当时中国
A.传统生活方式完全被西方所取代
B.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C.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