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变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服饰样式结合的中山装在辛亥革命后和西服一起成为主流正装,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流行穿着。另一方面,当时较保守的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为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呢帽,下身着中式裤子,足蹬布鞋或棉靴。这种装束在民国时期的中下层社会有着巨大的市场。

——摘编自张晓瑾《清末到民国的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的变化》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60年代前半期,女性以简单朴素的列宁装、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和齐耳的短发为时髦装束,男性则以中山装、军装等庄重、朴素的衣服为主。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服装店几乎没有,居民一般都是凭票买布后再自己做。90年代后,人们就只穿买的衣服了,而且衣服的颜色、款式很多喇叭裤的出现是在款式上的大胆突破;穿皮鞋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注重舒适,更注重美观、大方。高跟鞋成为女性展示魅力的最爱。

——摘编自朱汉国等《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492000


(1)概括材料一中民国时期的着装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些服饰出现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服饰由“自己做”到“买”反映出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服饰的特点。
2021-07-13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新课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近代学者王阁运曾写过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该对联反映的现象发生于
A.民国建立初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洋务运动时期
3 . 近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凌,导致社会发生巨变,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也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是
A.中山装B.长袍马褂C.旗袍D.西装
2020-05-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封建经济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D.西式称呼取代中式称呼
2020-05-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9年,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了多则咏叹,涉及报馆、高楼、电灯、银行、纸烟、打球房、马路、洋车等。这反映了,当时
A.新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冲击B.近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封建陈规陋俗逐渐被破除D.民主科学思想广为传播
6 . 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
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是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这最能体现民国政府宣扬的
A.民主共和思想
B.主权在民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法制博爱思想
8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大城市可能发生的事情
A.年轻姑娘拿着布票购买喜欢的衣料
B.大批男子剪掉留了多年的辫子
C.周末穿着中山装到电影院看电影
D.到教堂参加朋友举办的西式婚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