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社会变革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

主题一   中国古代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分析产生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主题二   美国的民主制度

费城制宪会议实际要解决的是美国建国初期宪政体制转换的问题,即如何使美国从邦联式政治实体转化为一个民族国家式的联邦。这个转化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联邦国家的权力基础;(2)建立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制衡机制;(3)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


(2)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它体现了哪些政治原则?

主题三   苏联的工业化

俄国历史学家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在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从进口机器设备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苏联成为能够独立生产任何产品的国家之一。但工业税使大量的集体农庄亏损,农业的增长速度普遍下降。1929—1935年实行城市居民按票供应,实际供应的粮食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脱销、走后门、特权、“黑市”、长时间排队等社会病症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发展。     


(3)依据材料,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结果,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

主题四   下图是清末民初的历史场景



(4)上述现象反映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变迁的原因。
2020-04-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统一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