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民国女性服饰的变迁

材料一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民国。社会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层,行动方便,合乎潮流。1919年之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以旗袍的变化为例,受欧美服饰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后,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也变的非常昂贵。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力求节俭。

——摘编自赵燕《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1916年与1928年分别颁布了《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与《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将摒弃陋俗事象上升到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方式极力反对裹足,强制制止摧残妇女的裹脚鞋、弓鞋。《遂安县志》(1930年铅印本)中记载:“放足之风,近始渐盛,城市幼女多天足,惟乡僻仍多缠足者。”随之兴起对天足及对人体自然形态美的追求,西式塑胸内衣逐渐也在城市推广,新的服饰文明风尚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磁县县志》(1941年)记载:“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教会学校在清末的创办带来了一些外来文明与时尚风俗的思想观念,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等也给国内带来全新的学识视野。

——摘编自崔荣荣,牛犁《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因素。
2021-12-1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3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据此回答:

材料一   位列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原本是一起影响甚微的地方冤案,情节与《水浒传》中潘金莲毒死丈夫武大郎极为相似。当《申报》偶然将这则奇闻异事登载出来时,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它会发展为一桩社会关注度极高且惊动京师的大案,最终在慈禧太后直接过问下,经过刑部重新会审,冤案得以昭雪。而后更是通过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电影电视剧的各种记载与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材料二   德雷福斯案(犹太人德雷福斯,见习上尉军官,被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诬陷为私通德国的间谍,被以叛国罪判处无期徒刑,革除公职,终身流放大西洋中的“魔鬼岛”),这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由于案件本身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而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冲突。而该案的平反却有十足的“现代性”,除了其家人不断上访外,议会政治和现代媒体的深度介入,都让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得到了持久而深入的讨论,使制造冤案的成本无限升高,最终得以昭雪,法国陆军总参谋部也因此一度声名狼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冤案发生及得以平反的原因。
(2)德雷福斯案对比杨乃武案得以昭雪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现代传播媒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你是如何看待上述两起冤案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