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上世纪初的上海,同乡组织尤盛。民国时期,上海共有同乡会119个,规模数量为全国之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浦东同乡会前身是浦东同人会,由近代上海著名社会活动家李书平于1905年发起创建,并任董事长。1924年,经改选,由创始人之一的黄炎培任董事长。1928年,浦东同人会改名为浦东同乡会……浦东同乡会不仅汇聚了浦东籍的精英人士,还吸纳了一批非浦东籍的沪上精英……1953年,浦东同乡会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收而结束。

——选自《浦东时报》

材料二:我浦以左①,南北迢迢百里间,人口何止百万。自八十年来,通商设市,上海②遂为世界之上海,我乡人之安居浦之左,而乐业浦之右者,又何止数万数十万,有定居者,有暂客者,一皆以上海为中心,而其惓惓不忘故土一也,吾故土果可乐乎?吾故土果可长治而久安乎?一念过去,美哉浦左,一念将来,危哉浦左……吾浦左之地可宝也,吾浦左之物可用也,吾浦左过去之人才可敬而可爱也。今后一切责任皆在吾辈。

——选自民国二十年八月《浦东旅沪同乡会宣言》

材料三:1909年,李书平提议在浦东筹筑沪金铁路……1921年,黄炎培、张志鹤召集同乡顾兰洲、凌云洲、张竹坪、陆清泽等集议筹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招股集资兴筑上川铁路……1925年,浦东同乡会的领导层“提议要求执政府改浦东为特区”……1936年,会同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组织“沪东南农村合作事业促进会”……担任理事会务的瞿绍伊,于抗日战争后,主治马家浜、都台浦(即曹家沟)开河疏浚工程……会中有实际经验的同人,分赴浦东各处宣讲。宣讲内容有关于国内外形势……改革旧式婚丧仪式、禁烟、拒赌……常举办同乐会、百乐大会、音乐会、乒乓表演会、武术表演会……“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浦东同乡会设立难民收容所12处,截至1939年3月收容所结束,先后收容难民4186人。

——选自顾柄权、张银根《百年浦东同乡会》

注:①浦左:即“浦东”书面语。②上海:大致为当今浦西中心城区区域。


(1)材料一浦东同人会创建于1905年。依据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局势。
(2)材料二《浦东旅沪同乡会宣言》发表于公元哪一年?该宣言表达了同乡会成员怎样的心声?
(3)结合材料三,归纳浦东同乡会在哪些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百年浦东同乡会”的认识。
2021-02-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新旧之嬗变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嬗变,引发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追溯极原始的电影(幻灯片)在上海最早公映的记录,乃系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及十七日)颜永京氏在格致书院的映演世界集锦;但这是业余性质的,而且仅偶一为之,所以发生的影响并不大。到了一九零三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开始在上海以放映电影为营业,才奠定电影放映事业的基础。

——《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材料二   新式戏剧最早出现在上海舞台是19世纪的事,以外国侨民为演员而以外国名剧为蓝本。……20世纪初,一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以粉墨为生涯,以当事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曲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

——摘编自《上海掌故》

材料三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已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市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三中的“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是指什么?其目的为何?
(2)材料反映了哪些“新旧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表现的“新旧嬗变”?
2020-10-13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3 . 旗袍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专有穿的长袍。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者力图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彰显“民国范”……40年代初《申报》报道“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1943年宋美龄访美寻期间,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言谈举止优雅大方,被推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旗袍为赢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后由于对革命的狂热和来自解放区女干部服的影响,旗袍走向衰落,50年代末开始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女性的象征,而此时距离旗袍诞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四百多年。

——摘引自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例举旗袍演变所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说说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你对旗袍演变的认识。
2020-06-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辫子的剪与留

材料一: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1898年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申报》(1912年2月3日 )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提出“断发”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时人对“剪辫”出现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剪辫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国初年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材料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材料三: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N·佩弗《远东》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2)①材料二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②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3)请概括材料四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19-05-0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8-2019学年高中学业等级考(二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6 . (二)火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前日,吴淞至江湾之火车,正驶行时,中途陡遇男妇老稚八、九百人前来拦阻。诘其故,称因前日机车中之火星飞入该处附近之草屋上,致兆焚如也。①

——《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初七)

材料二:天津来信云创办铁路一届,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

其火车式样,前一乘为机器车,由是而下,或乘人或装货,极之一二乘,均可拖带,将来逐

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②

——《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年七月)

材料三: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③

——郑观应《盛世危言》


问题:
1. 上述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属于历史叙事的是________;属于历史评价的是________;两者兼而有之的是________。
2. 材料一中的民众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的作者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的作者对于火车等新事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当时的人对火车等新事物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019-10-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高三考试研究测试历史试题
7 . 【上海开埠】

材料:下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2019-10-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8 . 缠足历史的终结

材料一


——郑武良《戊戌时期维新派不缠足运动研究》

材料二

上海成立了天足会,我和我的二哥便成为反对缠足的激进分子,我的大哥也同情我们,……但是我的大嫂却无论如何也听不见我们的话,竟自把女儿的脚给缠上了。唉,变什么法?维什么新?就在自己家里也行不通。

——吴玉章(1878-1966)著《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颁布诏令,严禁女子缠足。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命令,严令禁止女子缠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命令,严令禁止女子缠足。

20世纪50年代,缠足习俗基本废除。


问题:
(1)戊戌变法时期不缠足会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推测吴玉章大嫂给女儿缠足大约发生在何时?请指出判断依据。
(3)清政府是在什么形势下颁布诏令,严禁女子缠足的?
(4)为什么1949年后,就能很快废除缠足的历史?
(5)依据三则材料,你怎样看待近代以来废缠足的历史?
9 . 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百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相伴而生的华洋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一个寓沪多年的西方人,以“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的落款致信《新闻报》馆称: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现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我西人并不能携带回国,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则彼此交易,均沾利益而已。问如此大埠中华曾有几乎?”

——《新闻报》(中外商人在上海合资兴办)1893年11月16日

材料二   针对该西人的致信,《新闻报》发表文章回应:

“自开埠以来,商务振兴,惟我上海为盛,此五十年中,利必均沾,益必同受,尔无我乍,我无尔虞,合中外如一家,诚不啻四海皆兄弟焉。……中西官商此后辑睦常敦,澄清永保,官与官交涉共剂其平,商与商贸迁,咸沾其益,沪上幸甚,天下幸甚。”

——《新闻报》1893年11月18日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上海开埠通商以来变化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新闻报》针对“西方人”认识是如何回应的?
(3)你如何看待《新闻报》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讨论?
2019-02-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10 . 一份调查问卷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高三5月质量监控(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