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上海开埠与租界

1845年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英租界开辟的一个中英地方协定,这个章程既确定了大致界域、外侨和侨民之间在上海的具体租地办法,又规定了界内的一些城市建设、市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应行措施。这是近代上海主权将丧,但也是城市近代化的一个历史性的起点。

                                                     ——《上海志鉴》


问题:
(1)简述上海英租界设立的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在租界内上海丧失了哪些“主权”?
(3)你是否同意开埠及租界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并用史实证明。
2020-02-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份调查问卷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高三5月质量监控(三模)历史试题
3 . 教育背后
阅读《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表》,回答问题

《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国学修身、读经讲经修身
社会科学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自然科学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体育与艺术图画、体操图画、唱歌、体操
劳动技术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1)根据材料,你认为与清末相比民国初年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历史原因。
2019-11-0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4 . 巨变背后

当时……对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为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要依据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作者对“当时”种种变化的态度。
(2)试分析“当时”社会习俗和人们心态巨变的历史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国初年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材料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材料三: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N·佩弗《远东》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2)①材料二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②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3)请概括材料四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19-05-0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8-2019学年高中学业等级考(二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6 .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折映了历史变迁。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646次组卷 | 3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卷
7 . 观念之变
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何时与梁相识?
严: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
严: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
官(斥梁海):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
问题:
(1)根据案例判断当事双方的婚姻观念,并说明理由。
(2)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8 .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问题:(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所产生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