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   清末民初, 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 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年份198019891991199220012007201320172018
目标绿色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

——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
2 . 【近代女性地位变化】

材料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近代以来,中国女性权利和地位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时间事件
1898年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
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自发的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
1907年在收回利权运动中,上海女界保路同志会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
1912年在湖南女性唐群英等人发起组织下,“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为女性参政而斗争,多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
1919年-1923年各地建立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女权组织共有20多个。
1931年-1949年宣传女权的活动更加广泛,女性地位空前提升。我们熟知的政坛风云女性人物就有宋美龄、宋庆龄。

——摘编自《我的社会思想萌芽——关于中国女性古代社会地位问题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女性权利及地位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女性权利及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3-03-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A)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普通民众的衣料基本是和丝绸无缘的,他们大多穿着麻布和皮革。棉花在唐代从印度传入,宋元时期棉花在长江中下游普遍种植。元朝黄道婆借鉴海南岛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在松江府乌泥泾镇传授改进后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之后松江府各地的棉纺织业很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棉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使柔软亲肤保暖的棉布成为广大普通民众的衣服布料,纺织棉布也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黄时鉴 《中国历代史话》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摆脱旧习、剪辫易服、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人们争相抢购洋货洋装,西服所用布料羊毛呢绒也成为畅销商品,在这个风潮中,民族工业加大毛纺织业的投入,毛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毛呢制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在很多传统节日和场合,丝绸和棉布制作的长袍马褂及传统裙装还是主要服饰,一些赶时髦的青年还穿着最流行的化纤材料服装招摇过市。民国的民众服饰属于古今结合中外并存的状态。

——摘编自勾爱玲《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众服饰面料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民众服饰面料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2-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时间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表示: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矫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晓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56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除了“官方定时约会,已用钟表为准,但亦只限于京、津、沪、宁等大都会”之外,居住在通商城市里的商人和与洋行有来往的买办们也开始购买钟表。到清末的最后十年,钟表计时在城市里变得更加普遍。20世纪之后,钟表制作渐趋实用,钟表进口激增,消费人群也有所增加。

——摘编自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

材料三 下图为《要有正确的钟》一文节选。

附录:钟的用处很大


现在大家用惯了钟了,而且都想用很精致很正确的钟了。

如果没有钟,火车就不能按时在铁路上开行,尤其是在单行轨上开行来往的车;如果没有钟,轮船就不能把握行驶的时间,也就不能在海里开行了。其他一切办事的人,如果没有了钟,大家不能依时工作,依时休息了。火车、轮船、和一切办事的地方,非但不能没有钟,而且也不能没有正确的钟。

——沈百英《新儿童世界》(1947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嘉庆皇帝对于钟表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至民国时间观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钟表的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等级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这种等级结构既严谨又可松动,其严谨性表现之一是等级差异鲜明,权利义务截然不同,特权者恒有特权,贱民恒受压抑。这种等级划分和各等级的社会地位是由法令确定的,是依照人们的品级、身份、门第、职业划定的,也是依靠习惯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另一表现是等级监督严格,法律规定不同等级成员有不同社会地位,不得错乱,违犯者将被纠正,甚至会被判罪。而且人们还要受到政府的、等级成员内部的监督,不许伪冒其他等级。自清末以来,旧有社会组织开始演变,不少传统组织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时代气息。家族进一步民众化,反对族人吸食鸦片。个别地区个别宗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庭立宪”,还吸收血缘关系以外者参加宗族等。会馆、公所作用扩大,不少会馆、公所研究商情、商务,成为商战阵地,同时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并开办近代教育等。有的专业行会,把雇工也包括在内。此外,政治团体的出现也为社会群体注入了生机。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022-11-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家庭革命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封建中国的家庭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的形态是父系的。“重家”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核心观念。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崩溃,大家庭逐渐涣散,分裂为几个小家庭,父权家长制的经济基础动摇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了“家庭革命”,认为“天赋人权”是家庭革命的核心,主要内容是改革家庭关系。近代中国的读书人看到一种新式家庭生活新式的社会组织,于是以前的“天经地又”就变成陈旧的、过去的了。为了形成现代国民国家,就需要打散传统的束缚,特别是家族的束缚,再凝聚到国家层面。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崛起,家庭革命者认为家庭压制个人,要从家族、乡土甚至家庭本身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于是,家庭功能在一天天地由多到少,家庭规模在一天天地由大到小,家庭结构在一天天地由紧到松,家庭观念在一天天地由浓到淡,家庭理论在一天天地由浅到深,由旧变新,月异日新。

——摘编自邓伟志《邓伟志全集·家庭史卷》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欧洲人的家庭生活集体依然依附于当时的土地耕作制度。份地是当时的赋税征收单位,它包容了数量不同、形式多样的家庭户。份地制度的衰落终于使家庭户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但至少从中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中叶,欧洲人所说的家庭实际上就是家庭户,同住的非亲族成员也被算成家庭的一员,与户主形成假性的家庭关系。近代初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向家庭户的渗透,从前虚拟的家庭关系便转化为雇佣关系,家庭才成为一个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共同生活的亲族集体,现代的家庭概念得以形成。但是,西方的家庭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之下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动。例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工作和家庭的分离以及越来越强调婚姻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在欧洲历史上,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家庭观念始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它们的演变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简约的欧洲史。

——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家庭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欧洲家庭变化的异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电影萌芽。 在照做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正秋开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中,周剑云和汪煦昌明确提出“影戏之使命”有以下几点“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惧外”“媚外”,是因为所看到的电影尽是表现外国生活的美好,而表现中国人的则尽是些野蛮、腐败、卑鄙、龌龊内容。他们从电影人自身的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 17年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引进外国影片857 部,其中苏联电影独占49%。20 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维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一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 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尹红《新中国电影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电影理论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的发展不同于近代电影之处并分析其意义。
2022-05-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市政建设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由西方列强引入,它既是西方新兴生活方式的体现,叉是殖民主义渗透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时期成为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集体记忆。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一些团体及个人提出修建中山公园这一永久性纪念场所,促使国人奋发图强,并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具有奋争与独立精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竭力推行党化教育。中山公园的兴建如雨后春笋,成为各地最具政治色彩的市政工程之一。抗战时期中山公园成为各地宣传抗日的空间,如19384月,在周恩来的倡导下郭沫若、田汉等人在武汉中山公园举行万人歌咏日活动,由冼星海担任万人大合唱的总指挥,激发了各界人民抗日救国的战斗热情。

——摘编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一一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汉口中山公园经过了多次整修扩建。1951年,由市建设局主持修建沿湖护坡和园内建筑设施。扩建后,新建动物园和苗圃,成为武汉市内的绿色游览“中心”。公园内花卉树木种类众多,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胜地,此外,中山公园还是武汉市重大的政治活动、群众集会的中心会场。1950年,武汉市第一次运动会在中山公园举行。1999年武汉市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部署对中山公园进行改建。改建后的中山公园绿化率提升至91%,新增两大广场、激光水幕喷泉等,公园进出口开敞度增加,园内道路成环,游览线路理顺。群众说,真正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更绿、更美、更贴近市民”的理念。

——摘编自刘思佳《汉口中山公园百年回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山公园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公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2-11-15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医书文体以问答体为主。许多书籍,如《脉法》《黄帝内经》等,并不是当时人所写的,往往是后人依靠前人留下的文献、传说编写的……由于长期依赖和崇拜经典,致使医书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

——摘编自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由于国民政府在引入西方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同时,错误地认为中医不合乎科学,对中医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在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下,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历年统计公报,1990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185.69亿元,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99%,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383.09亿元……此外,为了给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进入法制管理。

——摘编自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书籍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帝内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7世纪英国在生理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2-04-18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京剧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无一不是男人;剧中演员无论老幼,均由男人扮演;当时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不招收女学生,男演员不招收女徒弟。到了1735年,乾隆下旨禁止女子进入戏院。

材料二:在1845~1861年间上演的以旦角为主的京剧剧目中:愚蠢的女人、邪恶淫荡的女人和专门诱惑男人的女妖怪约占34%;贞洁烈妇、贤妻良母约占31%;少数剧目中也有一些武艺高强的女性形象(约占20%),通常由武旦扮演,在表演中多以武打为主,重在显示演员的武功,人物性格刻画被置于十分次要的地位。

材料三:在1917~1937年创作的以旦角为主角的83个新戏中,女主角大胆追求爱情的28出;表现贤妻良母、贞洁烈女的24出;表现巾帼英雄的10出;反映妇女遭受迫害摧残的7出;表现女妖怪的6出。这一时期内即使塑造的是女妖怪,也大多善良可爱;至于舞台上的女神,更是美的化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控诉对女性的虐待和摧残的戏,表现了对女性不幸遭遇的极大同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育馥《京剧——观察中国女性地位变化的窗口(1790~1937)》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性在早期京剧中的地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7~1937年女性在京剧形象中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2022-03-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