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申报》(1874年)刊载时人言论“夫人之奢侈者,精其食,美其服,奇巧其器具,各习是也。乃吾静夜自思,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这反映出
A.主张节俭为治国理民之策B.西俗传播改变人们传统价值观念
C.“重义轻利”思想广为弘扬D.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外洋钟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计时工具
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新式交通工具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服饰变迁

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龙袍和黄色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材料二   近代一些中国人仿效洋人,穿西装、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广大民众追随的对象,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出现了许多新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穿戴相对自由。喇叭裤先在年轻人中间流行。随后从各级领导干部到乡村打工仔都穿西装,西装热带动时装热,穿衣观念发生了变化。后来人们认为中国旗袍是高雅体面的时装,高跟鞋、旗袍重新流行。90年代中国人的服装出现了文化衫、休闲装、各种款型的牛仔裤、乞丐装等形式。新世纪从众着装被追求个性的着装观念所取代。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4-21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广东潮汕地区流行一首民谣:“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枝花仔动动戏。”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爱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名变迁胡同街巷的名称从不同角度显现了北京风貌。

东城区有东、西总布胡同,明朝时叫总铺胡同,铺为明代保甲制度中之划分单位。清朝时讹传为总部胡同、总布胡同。豆腐池胡同在明朝时因姓陈的卖豆腐出名称豆腐陈胡同,清代误传为豆腐池胡同,“文革”时一度改名朝红胡同。

在西城区,恭俭胡同所在地原是明朝内宫监署,清朝时称内宫监胡同,民国时期内宫监胡同成为平民住所,以谐音“恭俭”取代“宫监”,称为恭俭胡同。民丰胡同在明代称舍饭蜡烛寺,清代称舍饭寺胡同,1965年定为民丰胡同。

1946年为纪念三位牺牲的抗日将领,北平市政府将铁狮子胡同、南沟沿和北沟沿改称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1966年三条路又被改名为工农兵东大街、四新路和中华路。1984年,北京市政府根据群众来信决定恢复为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据《档案中的北京地名变迁》等书籍整理北京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请你对此进行论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