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很多留学生把在国外称心的衣着带回了中国,但大部分留学生都是暂且换上长袍、戴上假发辫等待时机。据此可知,当时
A.留学生尚不敢改变自己的思想B.中国农村封建势力仍根深蒂固
C.新式服装的传播依然步履维艰D.新式服装成为新势力的标志
2 .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元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这段材料可以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丧葬礼仪的基本特点是
A.烦琐而传统B.叛逆而不轨
C.简约而文明D.铺张而浪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近代上海出现了大量以欧美国家人名命名的路名,如“戈登路“赫德路”“哈同路”。辛亥革命后,河南新成立了博爱县、民权县。新中国成立后,新地名随之大批出现,如和平路、人民路、建设路等。上述材料传递出地名
A.折射出时代的价值追求B.承载着历史变革的信息
C.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D.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7 . 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妇女问题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如北洋政府大理院规定:“孀妇未经表示情愿之婚姻,得由其请求撤销”;“童养媳未及成亲而夫死,若养家欲令其改嫁,自应准用孀妇改嫁之条例,须其情愿,其婚约始能完全生效。”据此得出北洋政府时期
A.婚姻自主成为时尚B.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C.婚姻礼俗删繁就简D.包办婚姻基本淘汰
2021-07-03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为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据此可知此时
A.维新思想影响深远B.女子权利得到保障
C.民主科学成为主流D.传统思想渐趋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刘豁公的《上海竹枝词》中写道:“有美姗姗入电车,座中争起示谦虚。皤然一老当门立,众客缘何不让渠。”电车中给女性让座,而忽视了对男性老者的照顾,刘豁公对此情形表示不满。下列各项与该情形无关的是
A.西方的绅士礼节传入导致的一种新风尚B.1906年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上海社会风俗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的转变D.中西习俗碰撞冲击了民众的固有观念
2021-05-17更新 | 25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A)历史试题
2021·江苏·二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21-04-15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2021届高三二模(第二次适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