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建党前夕的上海

下面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关于《建党前夕的上海》一组资料。

材料一: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外滩》

材料二: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报馆书局林立的福州路山东路口》

材料三: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上开设的餐厅》

材料四:照片《上海职工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1920.1.18》

材料五:地图《19 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航线图》

材料六:地图《上海租界示意图》

材料七:照片《上海公共租界界石》

材料八:“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 300 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刘江给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报告》(1920 年 10 月 5 日)


(1)根据示例一,结合所学,请分别说明展板选取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除了示例二之外,还有哪两个材料可以相互佐证成为一组?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取材料一的理由:20 年代,上海高考墙,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示例二:相互佐证:材料六与材料七。理由:材料七是实物史料,可以和地图一起相互印证上海租界发展的历史。
(2)除了上述材料之外,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一个材料来充实这一主题?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   
2020-05-1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5月阶段性调研历史试题(等级考)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遭清廷婉拒。

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9-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场景一   上海从早年的一个滨江茅屋、芦苇为邻的港湾鱼镇骤然变成十里洋场市面兴盛的放洋巨口,仅用了数十年时间,它的通商贸易额很快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场景三     在上海还陆续创建了一些轻工业企业,如面粉厂、纱厂、罐头食品厂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近现代中国社会》

场景四     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在上述生活场景中,提取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020-0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读到一篇介绍物理学家赫兹做的电磁震荡实验的文章,受其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的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率先将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传送。1902年,加拿大政府拨出1.6万英镑,资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与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邀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即可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上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为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与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事业,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在朝廷支持下,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又开设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的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保定经太原至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通信干线。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中国大部分省份及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尼式无线电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电讯事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5 . 参观博物馆是进行历史学习,了解社会变迁,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雁鱼灯造型雍容华贵,以大雁的脖颈为导烟管,将燃烧油脂产生的烟气导溶于雁腹部的水中,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两片弧形灯罩可以自由转动,调节灯光的亮度及方向。因其工艺复杂,造价不菲,仅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首都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文物“雁鱼灯”

材料二   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了无锡茂新面粉厂。从1910年开始使用“兵船”商标,获利颇丰。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商标法》并正式成立农商部商标局,“兵船”牌商标成为我国第一号注册商标。商标由文字与图形组成:最上方书写的是企业中英文名称;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兵船图形及“兵船”商标,左右两行文字是“中国自制顶上面粉”“商部批准概免税厘”;商标最下部分的英文说明,包括每袋面粉重量、规格、质量保证等。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兵船牌”商标



材料三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主题展


左图:80年代最先进的通信工具,俗称“大哥大”,价格在2万元以上。

中图:关于市内电话新装用户收取初装费的红头文件。1990年北京市个人安装固定电话收费5000元。

右图:2015年上市的海尔HL——6385T超薄移动4G智能老人手机,目前售价在300元左右。


(1)结合所学,说明文物“雁鱼灯”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兵船牌”面粉在20世纪早期快速发展的原因。
(3)观察展品阅读说明,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信业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



材料二   中国的驿站是古代至清末官方设立的军政交通运输组织,是“用于传递军政公文、情报,转送军需物资和贡物及保障过往官员、军人食宿等的处所。”有“驿传”、“邮驿”、“邮传”等不同称谓。

近代以来,随着驿站体系自身的腐败和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驿站体系逐渐没落,在民政上逐步让位于近代交通和邮政体系。1896年,清朝正式办理邮政。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据郜耿豪《中国历代驿站发展特点略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通讯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析中国古代驿站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驿站”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受介绍物理学家赫兹电磁震荡实验文章的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第一个使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法海峡。马可尼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西洋。1902年,试验成功,加拿大政府特地拨出1.6万英镑,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和加拿大洲际无线

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天,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就可以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和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成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了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

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8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领域表现
服饰长袍马褂、西装、①、旗袍
餐饮中餐与②
交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
通讯工具邮政通信、④、电报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标清序号)

(2)下列三幅图片是一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材料一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一,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5-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