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19世纪以来,电报、电话的普及,地铁线的问世,电车、汽车、自行车的普及和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表明近代交通通信的特征是(     
A.先进化B.多样化C.理论化D.世俗化
2024-01-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南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简洁的、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规范。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开始接受电报这一新技术,总理衙门指出,“其意倡于俄,而英法继之,一国扬其波,众国遂随其流”。1877年6月,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津衙线。其后,电报通信逐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是把电报通信技术引进到外交通信中的先驱。在1878年曾纪泽出使欧洲之前,其前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呈给清廷的奏报,或用“公牍”,或用“信函”寄回国内,费时甚久。曾纪泽为便于和清廷沟通,开始尝试使用“电奏”。

——摘编自马建标、林曦《近代外交的“通信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电奏”制度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024-0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万州高级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大公报》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江南102种,湖广65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其他地区182种。

——摘自李仁渊《晚清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材料二

广州地区的邮局,1902年从11个城镇的9个邮局及其23个邮政代办点,增加到88个城镇的21个邮局及165个邮政代办所。19078月开始利用粤汉铁路第一段运送邮件,仅一年时间,邮递物品从1290万件增加到1820万件。

——摘编自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情况》

材料三

1907年邮传部统计,上海电政局所辖电报线路里程38000余里,1910年增至44000余里。1911年各省官电收归部办,均由上海电政局管辖。是年,电政局所辖电报线路里程连收归各省官办的电线在内共约100000里。

——摘自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第二集)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上述现象与辛亥革命后革命进程迅速发展之间有无关联,并说明理由。
4 . 英国人赫德主办大清邮政时期,因为侨批信多无详细地址和具体收件人姓名而无法投送,海外华侨劳苦大众和其国内家属都拒绝向“大清邮局”交寄邮件。该史料可以佐证(     
A.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邮政发展B.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侵犯
C.近代邮政方便了物品的传递D.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邮政源于人们通信的需要,是历史上起源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纷纷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自己的邮局,即所谓的“客邮”,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各自执行本国邮章,使用本国邮票,却加盖中国地名的邮戳。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因清政府无力承担各驻华使馆往来文件的传递事宜,遂于1866年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督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兼办此事,这就是“海关兼办邮政”。18783月经李鸿章同意,赫德委派德璀琳在天津等五处仿照西欧方式,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就是“海关试办邮政”。这一时期中国官方公文、报纸仍由驿站传递,而中国商人和民众不信任海关,仍向民信局交寄邮件,所以形成了邮驿、海关邮政、民信局和客邮并存的局面。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建议与赫德所提出的邮章,奏请光绪皇帝批准,于当年320日开办“大清邮政”,这标志着中国邮政诞生。但是几经周折,中国邮政大权仍在外国人手中。

——摘编自金燕、叶美兰《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49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主管全国邮政和电信工作。195011日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除台湾省外全国建立了各级邮政机构。1953年以后,邮电部加强了邮电事业的建设,提高了业务和技术水平,如加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邮政网的建设,建立邮电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1998年邮电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邮电分营。分营之后,邮政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开始独立运营。邮电分营使邮政职工有了自我经营发展的意识,调动了积极性,有利于邮政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邮政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张毓书《中国邮政:一抹青绿牵万家通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邮政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邮政事业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湖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举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以下一个问题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近代中国人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的。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说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是渐进的过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时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时期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时期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

——摘编自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决定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在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大清邮政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货样、汇兑、国际包裹等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

——摘编自岳谦厚、田明《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 . 自电报发明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官员曾纪泽最早在清政府许可下开始使用“电奏”。中法战争后,“电奏”逐渐成为清政府官僚系统内部主要的新型文书形式,并形成了“电奏”制度。这反映出(     
A.电报技术已在清朝野普及使用B.电报使用极大提升清军战斗力
C.外交需求根本上推动了电报使用D.新技术有助于政府治理现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随着电报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中文报刊开始发行新闻号外,报刊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高;电讯作者往往须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想了解的信息,这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由此可知,电报传入中国(     
A.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密切了国人的日常交流
C.增强了时事的传播力度D.促进了教育的深度普及
2022-11-25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影响,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 1881- 1882 年,李鸿章按股份制公司组建了中国电报局; 1900 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B.晚清走出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