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B.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伦理道德
C.人们对改进交通工具表达不满诉求
D.市民对新市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2022-04-25更新 | 22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0年海南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历史卷
2 . 1929年10月24日,在工会领导人的暗示和怂恿之下,本来就对电车不满的人力车夫“有恃无恐,争先恐后,持棍随众狂奔而去,将矛头直接对准在大街上行驶的电车……遭到重创的北京电车第二天便全部停开,直到11月10日才暂时恢复一、二、三路电车。这一现象表明
A.近代交通发展的艰难曲折B.工会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C.电车在中国推广遭到抵制D.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很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898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公里,其中自建铁路达5754公里。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B.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2020-04-22更新 | 84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高三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2019-05-23更新 | 619次组卷 | 26卷引用:【省级联考】海南省2019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至1919年,我国铁路总长达10926千米。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吴松间修筑了一条14.5千米的窄轨铁路,被清廷看作奇技淫巧,花费巨款赎回拆毁。清末30年中,建成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线;西南的滇粤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千米。其中列强利用各种方式侵夺路权在华建筑的铁路达3718千米,占铁路总长度的40%以上。纵观民国初期的铁路,除京绥、陇海、粤汉等铁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材料二内战对美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影响,是由于大量铁路土地的授予,刺激了美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根据1862年和1864年国会通过的法案,向私营公司提供补助金。这使铁路公司争先恐后地多建铁路,并尽量把铁路线推向西部山区。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下,1869年第一条横跨大陆铁路建成通车。到1890年,一个全国性的铁路网就基本形成。美国铁路的修建,最初都是由地方和公司经办的。当全国铁路网实现一体化的时候,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最终在美国形成了。

——摘编自何顺果著的《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修筑铁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在美国广泛修筑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修筑铁路的积极意义。
2019-02-01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2019-01-30更新 | 6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D.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2018-08-29更新 | 267次组卷 | 15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10 . 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不能反映近代上海( )
A.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B.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C.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D.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