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刊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15~1911,海内外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上海出版的达460,占总数的26%。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在上海发行的报刊数量,名列全国之首,既有《申报》《时务报》等较为严肃的报纸,也有大量具有浓厚商业市井气息的消闲性小报,如《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等。据相关统计,1899~1911,全国共有中文期刊224,其中在上海出版的达69,占总数的42.3%1860年代以后,随着美华书馆迁沪,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益智书会、广学会等西学出版机构的创办,上海很快成为西学出版中心。20世纪初以来,上海成为中国无可争辩的新出版中心。1920年代初,上海有日报13,月刊50,约有12~30种周刊或双周刊。据相关统计,1912~1935,中国350家出版机构、团体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著作约为13300多种。其中,商务印书馆占3350多种,即总数的27.3%。无论从报刊,还是书籍出版,上海都可以说是独占了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这一新出版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1937

一一摘编自邹振环《上海出版业百年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并介绍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中国无可争辩的新出版中心”的原因。
2021-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全国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解放日报》最早刊登的商业广告图片。


材料二   19791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它的“全国第”还有:19798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非正面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1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1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1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一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成为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

——摘编自《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解放日报》发展史在研究“改革开放”中的史料价值。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咸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2021-01-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地区专用)-题型06解释说明类材料题
4 . 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马礼逊首创刊行了中文新闻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报纸的发端。19世纪中叶,中文报纸兴起。《中西见闻录》侧重编译国外消息,开始介绍国外情况。《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报纸的大发展时期。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1903年,上海《苏报》发表了革命派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政论性文章;不久,知名爱国青年邹容的《革命军》以及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1907年,革命派秋瑾在上海首创《中国女报》。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大体改用自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和白话文同时出现的新式标点符号,也是自《新青年》开始。在采访对象上,开拓了国外采该活动,大报都设有国外特派访员,如瞿秋白在北京任《晨报》驻俄特派访员。《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而五四以后,《晨报》副刊继开辟“自由论坛”和“译丛”后,积极提倡新修养、新知设、新思想,同时介绍社会主义。上海的《国民日报》副刊改名为《觉悟》……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五四运动时期发生在北京《晨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变化,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2020-10-10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报业近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8-02-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8 .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报业近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8-09-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43 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

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说明阅报社是如何启蒙下层民众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的特点及造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简述阅报社的历史作用。

2018-02-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是国家之重器,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是国家政治制度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之一。秦朝御史大夫府设有侍御史若干,分别掌管奏章、律令、文书、档案等,掌刑辟的廷尉每年须到御史府核对法令文本。汉代刺史巡察郡国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省察治状”“断理冤狱”,还须监督郡太守是否有“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等行为。

唐朝御史有奉诏复按囚徒或复勘旧狱的职责,一些大狱、重案由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一起鞫审。宋朝御史台设“检法官”一职,负责检详法律,另设“推直官”专治狱事,在地方上设提点刑狱司,所辖州府十日上报一次“囚账”,“有疑狱未决,即驰传往视之……州县不得迎送、聚会”。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赋予组织刑部、大理寺参与会审的职权,监察御史奉敕巡按地方,第一职权即为“雪冤狱”,“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清朝规定:“官民果有冤枉,许赴院(都察院)辩明,除大事奏请闻外,小事立予裁断或行令该督抚复审昭雪。”

——摘编自戴军《中国古代监察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参与》

材料二   杨乃武案能得到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廷要通过复查该案敲打地方督抚,重振渐衰的皇权,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杨乃武是个有功名的举人,作为士绅,他的平反得到了同学的大力帮助,得到了胡雪岩的巨额资助,而18名浙江籍京官的联名呈诉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民营报纸《申报》对该案长达三年多全程跟踪式报道,从最初猎奇,进而敢于揭露司法黑幕,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形成巨大社会舆论。而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这两位不屈的女性,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利用制度允许的伸冤之路坚持不懈,最终使该案峰回路转,慈禧太后亲自督促下,刑部重新开棺验尸,推翻地方裁决,制造冤案的众多官员受到惩办。

——摘编自陆永棣《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监察司法的特点以及百姓蒙冤的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杨乃武冤案得以昭雪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