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19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各国匆忙应对: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2018年5月,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双方同意采取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方式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包括农产品、能源等。在知识产权保护及鼓励双向投资等方面也达成一定的共识,中美双方将就贸易问题继续保持高层沟通。

——摘编自刘慧《中美贸易:合则两利商则共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国外贸政策的根源。针对近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应对?
2020-06-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3 . 制度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仿效纳粹党,扶植法西斯团体。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在“绝望中,似乎是准备跟着任何一个提出一套计划的疯人走的”。为此,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罗斯福总统,推进了系统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其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三,保护劳工权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被后继者所沿袭,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顾家稼等《美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中国《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联邦德国经济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50~I96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创西欧国家最高纪录。“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下的外部条件,也有国内政策制度的重要作用。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的相关法律文件。分析上述法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有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50〜1960年”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暑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t美于在全图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中固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5 . 英美在20世纪的经济政策调整当中,都做出了建立国有企业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其主要任务是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落后面貌;降低全国电价,普及电力使用,以促进生产发展与改善民生。这是以谋利为目的的私营公司不愿干的。它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英国不少为国民经济提供原料、动力和劳务的部门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如电力工业,技术紊乱,设备陈旧,收费较高。实行了国有化,就能加强国家投资,解决上述难题,并未以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而在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有种种弊端,它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并挤占了私入企业的资金。撒切尔政府执政不久,即逐步出售国有企业。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适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所承担的责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不同时期对国有企业政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英美建立、调整国有企业所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共场合,经济学家一般都会不厌其烦地为自由贸易唱颂歌,如下表:


——摘编自【美】丹尼岁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决定着以农为本乃治国之要,小农生产的稳定与否,是社会统治安危兴亡和最敏感的晴雨表。封建王朝不断的兴衰更替中,不断积累起诸如土地兼并、水利失修、吏治腐败乃至内乱外祸,到王朝末年,必然产生小农生产的严重蒌缩,农民生计无着,被迫离乡背井,造成大量流民出现。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小农破产的重要因素。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原先依托着旧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社会权益的相当一部分人口会在吐纳代谢的高速社会运动中被无情地甩出轨道。近代的畸形社会中,原有的旧模式流民仍不断再生,又诱发出更多的流民.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就任后,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授权总统整顿银行业,恢复金融系统。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总署”,通过该署对失业者进行直接救济,但罗斯福只是把“直接救济”作为权宜之计。1933年陆续成立“公共工程署”,“民用工程署”,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大批失业人口重获就业机会。

——摘编自王金虎等《美国历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困难,截止1949年11月26日,北京市共计发出粮食21万斤,1949至1950年冬,成都市共发救济粮食596.66万石。天津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给城市贫民和失业工人发放小本贷款共计6000万人民券,以帮助他们开展生产活动。武汉市1950年6—8月,全市完成解放大道等道路修建工程,修武金堤等50余公里,共招募失业人员8000多人。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劳资两利、公私兼顾”政策,对公营和私营企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流民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流民问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失业政策的共同之处。
2020-04-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所看到的一切儿童团营地,小孩子都是漂亮的,营养很好(每天五餐),照料很好,可说是受优待的;他们都是快乐的。傍晚,工作做完后,就聚集在"文化公园",……他们来这里锻炼身体,休息,娱乐或学习(因为这里也有教室、讲演厅、电影、图书馆等等)。到处都悬挂着斯大林的头像,人人嘴上都挂着他的名字,每一个人的讲话中都无可遗漏地颂扬他。在他们看来,在苏联以外尽是黑夜。除了几个无耻的资本家,一切的人都是在黑暗中挣扎的。需要量是那么大,顾客是那么多,以致以后好久仍将是求过于供,而且超过很多。人们仍没有满足需求。

——摘编自(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7年)

材料二   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亿美元。简单的家庭游戏一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一却大受欢迎,这期间美国集邮者的数量从约200万人增加到900万人。桥牌也颇有进展。在郊区,人们待在家里,促进了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的复兴,刺激了木工、机械、养鸽子等业余爱好。

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时事评论员关于慕尼黑危机、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陷落的观点。1932年——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

在大萧条即将到来时,20个成年人中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为200万——300万。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摘自(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1929——1941》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状况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做出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造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等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火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税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10 . 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以对环境保护的历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即阻塞)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刚发芽的植物)、麛(卵)鷇(幼兽、雏鸟),毋□□□□毒鱼鳖、置(捕捉鸟兽的)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材料二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906年,颁布《制碱法》,以控制化学工业的制造工艺所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1930年,又制定《道路交通法》,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排气做了详细的规定。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城市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

材料三在罗斯福的规划中,民间资源保护队(截止1933年6月29日有27万青年被征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植树扩展国有林区面积。在1933—1940年间,民间资源保护队植树超过200万英亩,计20亿株树苗。在资源保护队组建之前的1932年,国有林区仅有2.5万英亩新植林区。

—滕海键《新政的奇葩:民间资源保护队》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秦朝颁布《田律》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出现大气污染的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污染的特点。

(3)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