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7月,联合48300个商会的美国商会发表决议指出:“承认苏联是从美苏贸易关系中获得任何重大利益的先决条件。”美国出口商表示“希望尽快与苏联建交,不然的话,美国就会丧失一个有利的市场”。后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由于苏联政府是稳固的,由于所有国家都承认苏联政府并同它建立了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参议院和众议院特决定……同俄国的苏维埃政府进行会谈。”同时,苏联也在积极谋求苏美关系正常化。双方很快就所谓“苏联的宣传”“限制外国人的权利”以及债务和财产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摘编自陈从阳、李晚景《1933年美苏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戴高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力量分配变得再简单不过了,再粗暴不过了……只有美国和苏联是强国。”但从一开始美苏对雅尔塔协议就理解各异。美国企图通过雅尔塔协议使苏联放弃对东欧的影响,苏联则认为雅尔塔协议确认了东欧历史趋向。1947年。杜鲁门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里根说苏联是“罪恶的帝国”,苏联则更坚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美苏关系结构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强权政治,还增添了“核威慑”这一新的竞争手段,战后的军备竞赛造成95%的核弹头集中在美苏两国手中。

——摘编自杨铮《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变化。


材料二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三 1933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19362月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至图四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时代。这些农具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这一运动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制定的具体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2-01-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超过此前水平。

在1928年到1929年的牛市期间,分期付款的方式和股市获得的利润暂时提高了美国人民的购买力。等股市利润完全消失,男女老少担心怎么支付汽车、收音机和家具的欠款。制造商不得已让自己的工厂减少生产,失业的员工减少了全国潜在的购买力……到了1930年底,经济水平比正常年份降低28%,1000多家银行破产,失业人数达到600万人左右。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材料二   大萧条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三   为了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国及其盟国重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不得随意变动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1%的范围浮动。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依存。……关贸总协定在1947—1994年间,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近10万种,……如果贸易规则出现争议或者被违反,那么关贸总协定的争议解决机制有权做出有约束力的决定。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大萧条在国内国际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大萧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为“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020-09-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决定着以农为本乃治国之要,小农生产的稳定与否,是社会统治安危兴亡和最敏感的晴雨表。封建王朝不断的兴衰更替中,不断积累起诸如土地兼并、水利失修、吏治腐败乃至内乱外祸,到王朝末年,必然产生小农生产的严重蒌缩,农民生计无着,被迫离乡背井,造成大量流民出现。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小农破产的重要因素。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原先依托着旧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社会权益的相当一部分人口会在吐纳代谢的高速社会运动中被无情地甩出轨道。近代的畸形社会中,原有的旧模式流民仍不断再生,又诱发出更多的流民.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就任后,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授权总统整顿银行业,恢复金融系统。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总署”,通过该署对失业者进行直接救济,但罗斯福只是把“直接救济”作为权宜之计。1933年陆续成立“公共工程署”,“民用工程署”,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大批失业人口重获就业机会。

——摘编自王金虎等《美国历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困难,截止1949年11月26日,北京市共计发出粮食21万斤,1949至1950年冬,成都市共发救济粮食596.66万石。天津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给城市贫民和失业工人发放小本贷款共计6000万人民券,以帮助他们开展生产活动。武汉市1950年6—8月,全市完成解放大道等道路修建工程,修武金堤等50余公里,共招募失业人员8000多人。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劳资两利、公私兼顾”政策,对公营和私营企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流民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流民问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失业政策的共同之处。
2020-04-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此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初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给乡镇企业以政策支持,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动力。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等农村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2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孙竹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农业政策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罗斯福在19331月采用与债务国使节会谈办法,提示他们只需象征性支付一定数额,以便解除他所受的政治压力。罗斯福就任总统时,日内瓦裁军会议已奄奄一息。他建议休会56周,并表示将采取一切可能措施,使这次裁军会议取得切实成果。为表示诚意,他首先决定进一步削减只有14万人的美国陆军。19334月忙于第一次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挤出时间“邀请所有债务国派代表前来白宫与他讨论债务问题,为6月间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做准备。但他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利用债务问题,以便通过裁军寻求经济复兴与和平”。419日,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还宣布将通过一项互惠贸易法案。5月,来自柏林消息证实:希特勒正千方百计重建德军。为此,罗斯福于16日向参加裁军会议的54国首脑发出呼吁,再次要求裁军。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采取的对外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
2020-09-02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制度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仿效纳粹党,扶植法西斯团体。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在“绝望中,似乎是准备跟着任何一个提出一套计划的疯人走的”。为此,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罗斯福总统,推进了系统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其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三,保护劳工权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被后继者所沿袭,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顾家稼等《美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中国《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联邦德国经济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50~I96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创西欧国家最高纪录。“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下的外部条件,也有国内政策制度的重要作用。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的相关法律文件。分析上述法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有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50〜1960年”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某种角度说,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国民收入骤降、国民财产损失巨大而形成的一种严重货币荒,人民群众购买力剧减、消费远远落后于生产,美国经济处于难以继续运转的僵化状态。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将美国经济从这种僵化状态中解救出来而制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刘绪胎《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国民政府30年代的币制改革十分必要,先前中国在货币流通上“每埠为一国,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之小国”。法币改革后,紊乱的货币被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的纸币所代替。法币改革后“直至战争爆发时止的二十个月内”,“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外汇率的稳定”,而外汇率的稳定又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当然,如不坚持法币,仍坚持白银本位币,中国将“没有坚持长期对日作战的力量”。

——摘编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019-12-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暑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t美于在全图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中固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