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略理论及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
陆权理论英国麦金德19世纪晚期,英国陆权主义者麦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将地理空间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中部和东欧,即所谓的“心脏地带”,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理论美国马汉19世纪末20世纪初,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只要依靠三大要素:强大的舰队,庞大的商船队,海上交通要道
边缘地带学说美国斯派克曼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斯派克曼认为西欧,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

——摘编自《世界大战略经典》


(1)提炼表格中的三种观点,并阐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3-04-13更新 | 406次组卷 | 2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8现代世界-【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又被称为“公共救助”或“公共福利补助”。社会保障法建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社会救助项目上人们获得的援助更少。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猛雄厚以及民众兴起了民权运动,政府迫于舆论和人民呼吁的压力,对各项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福利项目的支出日益庞大。克林顿总统时代,联邦政府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注重自立精神和个人的就业责任。2002年,布什政府出台了《为自立而工作的法案》,倡导减少公民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摘编自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尽管国库十分紧张,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仍然投入大量粮食和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1954年以后城乡出现互助组、合作社,逐步发展互助合作的生产形式。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在整个80年代,扶贫工作大方向由“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救助。进入21世纪后,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得到发展,其他专项社会救助项目也逐步得到重视。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胡务《社会救助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3-03-02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5中国现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此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初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给乡镇企业以政策支持,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动力。进入21世纪,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等农村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孙竹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农业政策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意义。
(3)由以上得到什么启示。
2022-09-26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问题尤为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材料二   搞活经济的政策提供了致富环境,各类所有制经济企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日益强烈,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1982年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推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2022-10-0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选必2-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000次组卷 | 9卷引用: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黄炎培、张謇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社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该校《设立之旨趣》曰:“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致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根本解决,惟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故特设此职业学校。”该校之办学主旨在于“一方面在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受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预备;一方面在辅助各种实业,以增进其生产能力。”……据统计,仅1929年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人员就组织进行了各种职业谈话1521人次。与此同时,职教社还与南京、重庆等地青年会联合设立职业指导所,在当地展开了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

——摘编自吴国荣《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多个救济机构中都有涉及职业培训,并在联邦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更好更快地获得工作,有尊严体面地拿到薪水。国会也看到了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经济优势,因此对《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的通过最终给予了认可。……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课程在时间更既具有灵活性,通过开设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职业培训课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受学校场地和设施所限,实践性的训练较弱。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国大萧条时期与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19世纪英法贸易冲突持续了两百年之久,19世纪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持续了20年以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实际持续了15年,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冲突也持续了10年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次大国贸易冲突期间都发生了战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冲突难以调和,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分明显。贸易冲突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利益剧烈冲突所致,贸易冲突往往只是守成大国的表面借口,根本上是要维护其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有效遏制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和现实挑战。

——摘编自黄汉民、范冬梅《大国崛起中的贸易冲突及其策略选择》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贸易矛盾不断加剧。在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刘思岑《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三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中国运用关税手段进行反制。2019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2019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的是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摘编自柳棕耀、陈琪《大国贸易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三次国际贸易冲突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大国贸易冲突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冲突中日本采取妥协政策的原因。
(3)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对策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
2022-07-15更新 | 331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19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以后,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成熟。市场的扩大,地区间、国家同的贸易不断发限,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创新土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一并通成强大的频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公有地和世袭的份地都变成了私有土地。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土地私有制确立。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的高建度发展,是整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90年代的农业萧条并未从美国经济中消除阴影,它一直在20世纪美国经济中成为导致危机的潜在国素。农民没有享受过20年代的繁荣,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他们的处境更为悲惨。1933年1月,美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席爱德华·A·奥尼尔第三说:“除非给美国农民想,点办法,不然的话,不出一年,农村就要闹起革命来的。”

——整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简述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的表现。简述罗斯福政府为防止农村“闹起革命来”而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
2022-04-06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秘籍0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l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llow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的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2022-03-18更新 | 37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济源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