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年学部在《奏定章程·学务纲要》中要求各省速设农业学堂,无论城乡市镇皆要酌量筹设,到1912年,全国农业学堂总数已达263所,在堂学生15379。1906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1907年又令各省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1907年10月,农工商部又拟定《农会简明章程》23条,奏请朝廷谕允颁行,到1911年初,全国成立农务总会19处,农务分会276处。1909年清政府颁布《推广农林简明章程》第22条,强调“如有公正殷实绅商招集股款,收买民荒,由地方官提案给印照,准令开办”。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有农业公司171家,资本额6351672元。

——摘编自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等

材料二: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1933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产量的15%退出生产。1934年《琼斯——康纳斯法》将减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粱等。1936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年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1938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摘编自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和清政府农业措施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有关农业措施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上述改革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 .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统大选前不久,1928年8月,赫伯特·胡佛曾经宣称:“我今日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摆脱贫困的目标。贫民救济院正在从我们眼前消失”。

——[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下册》

材料二   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的坦率和果断来发表演说。现在确实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谈一谈真情实况,全部的真情实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躲闪,没有必要不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罗斯福1933年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一个叫Jim Powell的人,写了一本《罗斯福的过失: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如何延长了大萧条》,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其内容的“反动”,经济学诺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和布坎南都曾盛赞该书。又比如罗斯福时代的经济专栏作家HenryHazlitt一生坚持批评新政,其要旨被总结在《经济学一课》一书中,该书从1950年代畅销至今。历史学家John Flynn的《罗斯福迷思》则描述了罗斯福本人限制自由、破坏宪政的一面,旨在“把罗斯福还原成一个正常人”。另一个历史学家RobertHiggs在《危机和利维坦》一书中,同样表达了对罗斯福政府大肆扩张、限制经济自由的不满。

——刘瑜《揭开“罗斯福新政神话”的真相》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你赞成胡佛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罗斯福就职演说词的?
(3)据材料三,概述针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和谐的声音。人们对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毁誉不一,你认为实现从神话到走向真相的关键之处何在?
2019-05-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高邮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调研试卷(选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18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其学说的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随着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社会化生产不断扩大,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古典自由主义终结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行政干预、提升政府在维护个人自由及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被人们广泛接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1年网络泡沫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更是打破新自由主义神话,让美国模式威信扫地,使人们的信心发生彻底动摇。

——摘编自徐飞彪《美国乱局背后的新自由主义衰落》

材料二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商品货币关系基本被取消。但落后的生产力条件和普遍的小农生产,导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设想难以实现。列宁推动实施了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联迅速推进了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形成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斯大林重新确定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即众所周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存在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1956年的“秘密报告”后,赫鲁晓夫推动的经济改革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松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反思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讨论重新形成。

——摘编自王立胜《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罗斯福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情况,并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地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933年罗斯福在国会的演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1921年3月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代替余粮收集制》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的背景。罗斯福为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在解决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的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2)材料二中所指的是苏俄采取的哪一经济政策?列宁为什么说“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此,苏俄又作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论述了哪些根本问题?1992年10月召开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2020-12-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的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后逐步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和方法常常自相矛盾。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他声称“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人民之中那些确实有困难的人挨饿受冻”,但又不允许联邦政府直接出面予以救济。……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以至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79年和1980年,美国的物价全面上涨超过了12%,70年代中期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9%,到1980年,仍高达7.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的购买力首次出现了下降。里根总统认为是过度的管制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兴起了一场管制改革运动,旨在放宽或取消部分政府管制的规章条例,改革管制方式,强化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管制体系,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吴必康《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保守表现,并分析支配其行为的经济思想。
(2)材料二表明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在工业领域“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具体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美国存在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进行管制改革运动的实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谈谈你的认识。
2020-07-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8 . 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曾经向苏维埃政府提议,要求政府在收集粮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明确地知道需要交出多少粮食后才能从事经营。为此,列宁指出:“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表明,在决不离开革命道路的条件下,我们准备改变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

——许蓉《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探索》

材料二   农民的抗议运动甚至暴力运动一浪接一浪。特别时期需要特别手段,于是罗斯福暂时放弃了美国奉为圭臬的“自由放任”政策,1933年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以给予农民补贴的形式让农民的一些土地退出生产.1933年6月通过《农场信贷法》授权建立两组新的信贷机构给农业生产者提供货款.,1938年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生产者在受到干旱、洪水、冰雹、大风、冻灾、雷电、龙卷风、病虫害和其他诸如此类不可避免的原因所造成的损失时,可以得到相关补偿。

——杜芳、乐波《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78年秋,安徽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挨批、挨斗、坐牢的风险,分田包干到户,翻开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充分发挥我国几亿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经济政策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标准。

——吴太胜《党执政以来领导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政策设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苏俄农业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农业政策调整体现的经济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小岗村在农业改革史中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我国农业经济政策调整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政策调整的认识。
2020-08-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冬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摘编自《罗斯福选集》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和罗斯福的言论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020-07-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10 .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列举新时期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