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0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清源学校2024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美国漫画家克利福德·贝里曼在1925年发表的漫画《还能刹住吗?》。漫画中,柯立芝总统和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正驾驶一辆汽车沿着“减税”的道路飞速前行。旁边两个人,一个驴头人身,代表民主党;另一个头戴礼帽的人,代表“美国商会”。两人一边看热闹,一边大声呐喊着:“哇!快给她加油!”该漫画(     

A.肯定了美国经济飞速发展B.揭示了经济大危机的根源
C.指出了政府政策存在隐患D.暗示了罗斯福新政的必要
2023-04-13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武汉三镇(汉口、汉阳与武昌)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其中汉口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1862年汉口设立海关。1867年对外贸易额仅3500万海关两,1902年达10.32亿海关两。1889年,张之洞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1898年又创办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等人筹办了“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人口约10万。

——摘编自刁莉《九省通衢的近代汉口》等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   

类别 20012020
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4.3%14.7%
制造业增加值3.5万亿元26.6万亿元
服务出口额3243亿元1.9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570亿元1.1万亿元

——摘编自薛荣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等

材料三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摘自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武汉三镇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以来典型史实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行论述。(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3-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启动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流行歌舞片,那豪奢的布景、俊男美女的歌唱跳舞与明媚的爱情使观众们沉醉其中而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卓别林的喜剧更是给美国人带来了欢笑,制造美好梦想的歌舞片与浪漫喜剧,自然成了观众消解愁绪的最佳选择。这说明(     
A.新政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严酷现实让民众寻求精神慰藉
C.科技推动电影创作更加生活化D.人们普遍喜爱现代主义的艺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家干预使经济得以恢复B.分权制衡原则发生改变
C.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D.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2023-06-21更新 | 1628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29~1932年,德国建成从科隆到波恩的汽车专用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33年后,德国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截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6年期间共建成3440公里,形成以柏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德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     
A.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德国的综合运用B.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C.反映了德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为德国法西斯战争提供外部交通条件
2022-12-12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家们挖空心思地算计,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以及“超前消费”“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致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当时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这些现象(     
A.为美元世界地位确立创造了条件
B.奠定了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
C.促使资本主义贸易体系重新构建
D.是当时政府经济管理思想的体现
2022-07-23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1934 年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案使得棉花和小麦的耕种面积各自减少1000多万亩,玉米耕种面积减少900多万亩,肉类、乳制品、糖等农产品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减少,还有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牲畜、牛奶等农产品被销毁。这些农业法案(     
A.损害了农业资本家的长远利益B.减少了农产品相对过剩情况
C.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D.延续了胡佛总统的农业政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代大平原上的沙尘暴震惊了美国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开始着手系统处理农业土地保护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咨文,号召“联邦政府招募工人从事公共项目,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用于从事土地保护事业,保护队的工作被限制在林业保护、防止土壤侵蚀、洪水控制和类似的工作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国会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第二,为执行罗斯福政府提出的、19336月获得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中的第202203条款而由内政部成立土壤侵蚀保护局;第三,1934年,罗斯福政府推动通过《泰勒放牧法》,该法开启了一个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曾经向私人出售土地的政策被取消,目的是限制过度放牧以免造成水土流失。该法案规定,西部尚未分配的大量公共土地将作为合众国牧区并保护起来。1936年,由于《农业调整法》遭到许多农场主的反对而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并获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试图通过将维持农业收入和土壤资源的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大多数农场主和国会的认可。该法将农作物区分为“消耗地力的”和“增强地力的”两类。政府鼓励农业生产者尽可能地减少种植消耗地力的作物,而多种增强地力的豆科作物及牧草,同时对种植“增强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补贴。

——摘引自熊刚《美国现代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政府土地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土地保护政策的主要影响。
2022-10-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百校联盟(名校联测)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