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带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社会崩溃却并未发生。有学者认为“主因在各国鉴于惨痛教训,大萧条之后纷纷设立了社会福利制度”。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事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需要进一步激励士气和增强社会团结,这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1941年,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委托,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障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

一一摘编自杨敏、郑杭生《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二战之后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但…高福利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カ,在西方国家一些失业者不在积极寻求就业岗位,而是等待着国家的救济,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经济萧条过程中,这些因素很快变为导致高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周良才《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几点认识》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西方的社会保障有哪些史料价值。
(2)由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2020-11-2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这反映了经济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本质及现实意义。
3 . 《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 全书分为五卷。其总目录是
第一卷 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二卷   1571——1689年
第三卷   1689——1799
第四卷   1799——1900
第五卷   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二 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第三卷《1689——1799》的目录是
第一章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1689——1725
第二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4
第三章 不列颠第一帝国   1701——1761
第四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1740——1763
第五章 启蒙运动 约1750年
第六章 农业革命 约1750年
第七章 美国革命   1763——1783
第八章 南太平洋的开辟 1760——1790
第九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约1760——1780
第十章 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 1770——1796
第十一章 大西洋黑奴贸易 约1730——1807
第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
材料三 每章分为五个栏目。第五卷第八章《冷战时期》的目录是
[概述]
[专家点评]
[①          ]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尼基塔·赫鲁晓夫
[②       ]
甲 “铁幕演说”
乙 “欧洲复兴计划”
丙 《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
[论著选粹]
【史论】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大历史》的编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并分析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
(3)依据材料三,为①②两个栏目命名。从甲、乙、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如何体现本卷主题。   
(4)《世界大历史》是否会按照【史论】对20世纪的预判来写作第五卷,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015-07-17更新 | 3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淄博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4 .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并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终身为之努力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20世纪20年代
1929-1933年
1933-1939年
面部特征

(狂妄——理性的丧失)

(绝望——末日的到来)

(期望——新生的曙光)
成因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同一时期的苏联又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的?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四:“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16-12-12更新 | 5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邹城一中高三4月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