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13192119231925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

材料二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四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的理论创新,战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大调整,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干预与监管的恢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比重又在明显的恢复当中。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苏农业差距拉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实质。
2022-06-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革命中跨越】
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摘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材料甲中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次技术革命的经济影响,并写出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
【改革中前进】
乙: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摘自1921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丙:1933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写出材料乙反映的核心史实,并概括苏俄采取此措施的作用。根据材料丙列举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的举措。
【合作中共赢】
丁: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意、日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部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海报上的文字写着“团结,我们就能获胜”。(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
(3)写出材料丁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对二战进程的影响。根据此材料,概括盟国最终获胜的关键。
2022-07-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此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初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给乡镇企业以政策支持,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动力。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等农村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2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孙竹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农业政策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数百万普通居民争相购买股票的景象。在这段股票牛市的后期,乐观演变为疯狂……192910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

——秦义虎《金融的历史》

材料二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19335月,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亿美元,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困难家族”较多的原因,并分析美国社会救济的举措和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争取废除系列重商主义的法律。到1846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废除了,此外,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这些措施意味着自由贸易的实现。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为此英国统治集团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外国的大门,如1840年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4年参加的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材料二   罗斯福1938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由贸易政策出笼的背景,并对该政策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及其影响。
2021-06-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时代变迁的影,受制于诸多因素,又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   国会于1938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
7 . 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贫困之道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程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总统为解决当时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6月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先后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192812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税率从7.5%—27.5%各不相同。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7年关税收入为107089330海关金单位,1936年达到310667955海关金单位。政府还在提高进口税率的同时,降低出口税率。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306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结果1931年美国纳税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比1914年高出41.5%。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参加抵制的国家达到25个。法国和意大利提高汽车的关税,印度提高布匹的关税。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立法机构相应通过新的关税方案。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

——摘编自高德步、王任主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关税条约》《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应对关税问题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是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2020-09-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