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材料一   某学者对美国福利制度变迁历程的阶段划分

时间概况
自由放任阶段1776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基本没有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创建成型阶级193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社会保障法》颁布,社会保障开始成为美国的一项制度
快速发展阶段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联邦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并扩展到新的领域
临缩停滞阶段20世纪80年伐初至2008降低社会福利开支, 削减救济性福利项目的开支

—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材料二

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9 年公开数据编绘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该学者划分历史阶段时主要参考了哪些因素。
(2)材料二对于探究西方现代“福利国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有何帮助?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成效加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10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略理论及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
陆权理论英国麦金德19世纪晚期,英国陆权主义者麦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将地理空间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中部和东欧,即所谓的“心脏地带”,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理论美国马汉19世纪末20世纪初,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只要依靠三大要素:强大的舰队,庞大的商船队,海上交通要道
边缘地带学说美国斯派克曼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斯派克曼认为西欧,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

——摘编自《世界大战略经典》


(1)提炼表格中的三种观点,并阐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3-04-13更新 | 4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又被称为“公共救助”或“公共福利补助”。社会保障法建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社会救助项目上人们获得的援助更少。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猛雄厚以及民众兴起了民权运动,政府迫于舆论和人民呼吁的压力,对各项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福利项目的支出日益庞大。克林顿总统时代,联邦政府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注重自立精神和个人的就业责任。2002年,布什政府出台了《为自立而工作的法案》,倡导减少公民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摘编自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尽管国库十分紧张,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仍然投入大量粮食和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1954年以后城乡出现互助组、合作社,逐步发展互助合作的生产形式。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在整个80年代,扶贫工作大方向由“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救助。进入21世纪后,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得到发展,其他专项社会救助项目也逐步得到重视。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胡务《社会救助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3-03-02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萧条期间,作为农业区的南部遭到重创,“除非对美国农民采取行动,否则12个月内,农村将爆发革命。”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1938年,国会再次通过《农业调整法》。1938年法案的核心手段是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其主要内容是:当美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低于“支持水平”时,农民得以农产品为抵押向农业部下属的农产品信贷公司贷款,农产品信贷公司将之作为政府的“供应储备”收储;而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公司或者在国内抛售储备,或者向国外出口;如果在出口中获得超额利润,还会返还一部分给农民。到1940年,约有600万农民参与这一计划,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由此储备下来的大量农产品在二战期间有力支持了同盟国的战争需求,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有很大贡献。

——节编自《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新政实行农业改革的出发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农业改革措施的特点。
2023-02-0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3+3+3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6 .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大萧条对美国西部脆弱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打击极为沉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西部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推行新政。罗斯福新政期间建立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和第二次新政期间建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重建金融公司、国家青年署等其他新政机构,使联邦救济政策向西部倾斜。同时向西部各州注入大量资金,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总额超过124.95亿美元,名列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分配的前茅。联邦政府的这些公共工程项目,满足了西部人民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给予了他们基本生活保障。传统观点认为“联邦政府是西部的某种身外之物”。然而大萧条深深地震撼了西部,数百万西部人发现他们要在简单的生存方面依赖联邦政府。

——摘编自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

材料二   在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政策后,国民党财政部便实行“法币”政策。英国此次对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币制改革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币制消息传至日本后,日本朝野上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英国的态度恰恰相反,日本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是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的,他们设想了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种种困难。

——摘编自王丹《1931——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拯救西部经济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国际银价大幅度下滑,美国白银工业遭受巨大打击,白银利益集团损失惨重。1932年罗斯福为获得国会中白银集团成员的支持,赢得总统选举,同意当选后发展美国白银工业,提升白银价格。1934年6月罗斯福签署了白银国有化法案《购银法案》,规定美国要在世界市场上大量购买白银,白银在美国国家货币储备中与黄金的比例要提高到1/4;美国购买白银的数额必须维持到通货储备达到既定的平衡量,或每盎司白银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白银法案出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世界大量收购白银,这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白银的价格,导致世界银价出现非理性暴涨。

——摘编自李爱、1934年美国白银国有法案与中国白银货币危机探究》

材料二国际白银暴涨,造成中国货币的升值,产品出口的大幅下降,白银的大量外流,大批工商企业倒闭、失业激增、市场混乱,企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制度,推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对白银进行管制,明确了法币的无限法偿资格。经过法币制度的改革,国民政府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脱钩,彻底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各方面开支的猛涨,国民政府运用发行纸币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来支持军费和财政开支的增加,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摘编自刘斌、张嘉友《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变迁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购银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22-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萧条对美国西部脆弱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打击极为沉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西部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推行新政。罗斯福新政期间建立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和第二次新政期间建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重建金融公司、国家青年署等其他新政机构,使联邦救济政策向西部倾斜。同时向西部各州注入大量资金,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总额超过124.95亿美元,名列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分配的前茅。联邦政府的这些公共工程项目,满足了西部人民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给予了他们基本生活保障。传统观点认为“联邦政府是西部的某种身外之物”。然而大萧条深深地震撼了西部,数百万西部人发现他们要在简单的生存方面依赖联邦政府。

——摘编自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

材料二   在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政策后,国民党财政部便实行“法币”政策。英国此次对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币制改革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币制消息传至日本后,日本朝野上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英国的态度恰恰相反,日本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是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的,他们设想了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种种困难。

——摘编自王丹《1931——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拯救西部经济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2022-10-2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由战前出超转为对外入超。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年衰退的现象,甚为显著,尤以输出贸易为甚,如1923—193310年间,入超额比输出额相差甚远。在1929年以前的中国已经是入超大国,入超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问题,但是自从经历了1929—1933 年的大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入超激增现象更加严重。以广东省为例,在国际贸易方面,1931—1933年是入超最严重的三年。1932年入超额甚至占到进口值的70. 55%1933 年也占63. 69%

——摘编自罗红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激增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特点的主要原因。
2022-10-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代大平原上的沙尘暴震惊了美国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开始着手系统处理农业土地保护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咨文,号召“联邦政府招募工人从事公共项目,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用于从事土地保护事业,保护队的工作被限制在林业保护、防止土壤侵蚀、洪水控制和类似的工作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国会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第二,为执行罗斯福政府提出的、19336月获得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中的第202203条款而由内政部成立土壤侵蚀保护局;第三,1934年,罗斯福政府推动通过《泰勒放牧法》,该法开启了一个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曾经向私人出售土地的政策被取消,目的是限制过度放牧以免造成水土流失。该法案规定,西部尚未分配的大量公共土地将作为合众国牧区并保护起来。1936年,由于《农业调整法》遭到许多农场主的反对而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并获国会通过。罗斯福政府试图通过将维持农业收入和土壤资源的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大多数农场主和国会的认可。该法将农作物区分为“消耗地力的”和“增强地力的”两类。政府鼓励农业生产者尽可能地减少种植消耗地力的作物,而多种增强地力的豆科作物及牧草,同时对种植“增强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补贴。

——摘引自熊刚《美国现代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政府土地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土地保护政策的主要影响。
2022-10-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百校联盟(名校联测)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