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简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2023-03-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来实行银本位制,而世界银价操于列强之手,加之货币种类繁多,发行货币权分散,对商品流通和内外贸易都是不利的。国民党政府军费开支膨胀,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增加了对华商品输出。1934年美国用高价向国内外收购白银,导致上海中外银行的存银从1934年6月的58500万元降低为12月的33500万元,国内白银挤兑风潮迭起。1935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出关于币制改革的布告:自本年十一月四日起,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

——摘编自黄如桐《1935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其评价》

材料二   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用货币贬值作为反危机的措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美国和英国达成的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建立了两个国际性金融组织。由于美元成为了稀缺货币,1948-1958年,欧洲为了应付美元荒首先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实行自由化政策。195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英国提取5.62亿美元巨款,成为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开始。世界银行也在1948年以后将贷款重心从西欧转向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价格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避免外国竞争。但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反对《谷物法》、实现自由贸易就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争取更大权利的重要任务。伴随英国自由贸易取得一连串的胜利,1842年英国降低甚至取消了大量商品进出口税。 1846年,英国政府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和顺应工业资本家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要求,1846年废除《谷物法》。由此,进一步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形成的自由贸易体制,在不断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受到威胁。如美国19世纪以来,相继通过《莫里尔法》《麦金利法案》等,不断提高关税;后起的德 国、意大利、日本也采取高关税政策,甚至英国为改善收支差额和增加收入,也颁布保护国内关键行业的关税法案等。而面对1929年的大危机,各国更是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政策,这对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伴随美德异军突起,英国依靠自由贸易的国际收支状况迅速恶化,到1932年,英国彻底放弃了自由贸易主义原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德步、王钰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最终瓦解的原因,并指出其瓦解的后果。
2021-12-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太萧条使人们感到绝望时,她(美国106岁的女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新政、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是的,我们能做到。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港口、独裁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一代美国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民族国家获得拯救。是的,我们能做到。―奥巴马胜选演说

材料二   19321934年,政府投入180亿美元修了13000个运动场、1000个机场、800个医院、2500所学校、100个水电站、20万亩国家公园、种了2亿棵树。—《美国简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30年代的大萧条”出现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次“大萧条”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时一样都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对奥巴马政府恢复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有何启示?
2021-06-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7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将全面战争的概念应用于国内冲突,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取粮食,确立定额分配制度,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并要求每一个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到1926年,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同时农民生产了差不多和战前同样数量的谷物,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著《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柯立芝(19238月至19293月在任美国总统)说: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在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拒绝救济失业者,他认为用政府拨款救济失业者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为了扭转形势,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19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样独立行使自身权力,且各州政府明显服从联邦政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和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   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于1946年至1948年,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来建立了“福利国家”。此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特点是全民保障,具有鲜明的普适性。但是,普适性原则与英国公民的普选权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怪圈。战后工党和保守党为了争取大选的胜利,在福利项目上互相攀比,花样翻新,致使历年的福利开支呈现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矛盾逐渐激化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停滞;其次是旺盛的需求与缓慢发展的国内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得进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降低,出口受挫。二战后的福利国家体制已难以为继。

——摘编自赵枫《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分析这一时期美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英国福利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实施福利制度的认识。
10 . 经济思想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思想也是经济政策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国际贸易开始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并获得显著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衰落,商品货币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使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广大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这一切使得国际贸易获得显著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新兴民族国家聚敛财富的需要,形成了早期的贸易保护制度,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

——叶晓东《浅析重商主义理论与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渊源》

材料三   1929~1933年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当时,害怕社会主义革命而又较有远见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和理论家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认识到自由放任主义确实已经过时,只有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有希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是这样一位理论家。……两者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的思想来自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特殊问题乃是在已经过时的思潮之中达到技术上成熟的工商业体制引起的。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思想,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付诸实施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重商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与凯恩斯“不谋而合”之处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