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10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01970年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曲线图中批发价格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曲线图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分别说明其批发价格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冈。(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特征及其成冈符合史实,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材料   1846年6月英国废除《谷物法》,逐步取消了给予殖民地产品的优惠关税,之后又废除了《航海条例》,这些措施从总体上降低了外国商品进入殖民地的关税水平,开放了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市场。

1932年78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帝国特别会议,英国和各自治领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在这些协定中英国答应进入英国市场的自治领商品除20%照章课税外,其余一律豁免征税;而自治领也豁免了一系列英国商品的关税;自治领和殖民地在拟定关税政策时,要接收英国的建议,对从英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商品要征收高额关税。这就是所谓的帝国特惠制。帝国特惠制建立,使英国商品在自治领市场享有较第三国商品更优越的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帝国特惠制”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管仲治理齐国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实行宏观管制,所以管仲常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在宏观管制的战略思想下.管仲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盐铁官管。它的影响绵延两千余年,迄今犹存,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然而,管仲去世后,齐国一世而衰.这也使得以商治国的思想在当时彻底破产。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威倍地增长。

——摘编自(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材料三在19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基于这一认识……到1984年,又把在农村行之有效的承包刺引入企业改革中。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与凯恩斯的主张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可能导致国家经济战略发生变化的因素。

2017-08-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1860—1870
5.5
2.9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1948—1981
6.8
5.6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
2016-11-27更新 | 3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材料二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美国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

中国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

——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相比,它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2)以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为出发点,分析材料二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一切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三   阿诺德·J·汤因比说:1931年这一年因为一个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与“战前”几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在1588年至19世纪中期是如何完成内部制度调整和对外扩张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是如何避免自身社会制度的失灵的?并概括自己对此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9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材料三: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材料五: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2016-11-18更新 | 58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10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二检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