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世界贸易经历了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来。……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了自由贸易原则。首相格菜斯顿坚定地执行自由贸易政策。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减税13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作免除。

——摘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的重税。1932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摘编自方连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 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4月,23个国家签订了123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作为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所普遍接受的共同准则,保证了进行国际贸易相对自由、透明及其稳定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据统计,自总协定成立以来,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10倍以上。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调整关税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各国提高关税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做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020-08-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2018-06-10更新 | 3590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试题(5.4)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5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 1921 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 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第 42 卷)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美国两者政策调整的共通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苏联专家经常改进和完善外国专家的建议和设计。为了让有限的外汇发挥最大作用,苏联人民委员会责成国家计委和各经济管理机关对各部门企业的进口需求作出规定。

材料二   1931年,德国机器设备输出量的将近一半是运往苏联,有30万工人因此而获得工作机会,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要求承认苏联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苏联的进口计划过于雄心勃勃,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只能增加传统产品的出口来按时偿还贷款。三十年代初,在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却由四亿八千万公担提高到五亿一千万公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对双方的影响。
2020-08-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调整法案》于1933年被提交给国会审议,是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最为繁忙的头100天里,为改革美国农业而敲起的开场锣鼓。其内容非常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1909—1914作为农产品平价的依据,确定农产品的价格。1909—1914年,是美国历史上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黄金时代”,据说如果恢复这一时期的平价,就可以使“工农业立足于相等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完全消除农业危机。

第二,限制生产,发放津贴使农民休耕部分土地。政府限制生产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农业调整法而设置的农业调整局同基本农产品的生产者订立减少种植面积的合同,并按实际减少的种植面积发给津贴。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参与这个安排:只有那些生产主要农产品以及能够带来强大政治力量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食用猪的农民才能参加。同时,不同的农作物获得的休耕土地的比例也不同。关于当时生产过剩最为严重的棉花,农业调整法还做了特殊的规定,即规定两种补贴方式,由农业生产者任选其一。第一种方式是现金补贴,按土壤的优劣对每减少一英亩棉花种植面积给予7—20美元津贴。第二种方式除给予每英亩6—12美元津贴外,还给以按每磅6美分的优待价格购买政府拥有的棉花的权利。

——摘自刘姗《试论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中<农业调整法案>的不利影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调整法案》推出的背景。
(2)编写一幕发生于1936年美国某地农村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农业调整法案》出台后的影响;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020-11-26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现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向当时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大师”的剑桥教授马歇尔学经济学,先后出版了《货币政策论》《货币论》《走向繁荣之路》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书。他的总量分析法,抛开了传统的个量分析,从而使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深。危机的频繁发生,使西方国家的决策人急于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方法,而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从那时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并被许多西方人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时代”等。

——摘编自罗静兰等著的《西方文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及其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在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年6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1935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9 . 193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关于该法案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法案有利于英国增强和他国的友谊
B.该法案出台集中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
C.该法案有利于长期保持英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D.该法案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的产物
2019-10-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实验高中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29~1933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
A.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
C.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
D.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2019-05-22更新 | 532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