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   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5-08-3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海南嘉积中学高三下期第五次测试历史试卷
2 .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相关法案。

材料三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道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1)指出材料一孟子的治国思想,并依据材料说明其具体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的主要方式,《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何涉及社会保障问题?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的状况及其原因,并指出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2020-07-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3年6月12日,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开幕,66个国家参加了会议,包括英、美、法、德、苏、日、中等国家。与会各国就关税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同意关税休战,但是面对各自国内的舆论与经济状况,大部分国家都对签订关税休战协定附加了各种保留条件。会议期间,英国在债务问题上的 行为以及法国拒还债款的态度惹恼了美国,美国与英法等债务国的矛盾再次激化,会议在债务方面无果 而终。参会各国在恢复金本位制的问题上观点一致,都表示恢复金本位制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时 间和操作方法方面存在分歧。7月27日,会议最后达成的“协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会议以失败 告终。

——摘编自孙俊芳《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2020-07-0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力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l982年第l期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9-05-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全抛弃了关税保护,确立起自由贸易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到最繁荣的阶段,无论是生产力的水平还是产品的数量,都执世界之牛耳。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成了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并长期执政。随着英国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煤业得到迅速发展,商品充斥海内外,成为“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将那些不发达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地纳入市场轨道,围绕工业国运行,并成为其经济附庸。

——摘编自宋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两次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首次转型。战后西方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确立了国家干预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的“撒切尔主义”,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国上升为主流经济政策取向。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绝非偶然,由于国家干预的产生部分是因为恐惧社会主义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当发达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威胁力量减退使国家干预逐渐失去存在缘由……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以弱化国家职能和强调市场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念相契合。可见,新自由主义中确有一些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容,其政策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欧美国家反滞胀的改革。

——摘编自刘献《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其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政策两次转型的共性之处,分析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8 . 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9 . 阅读下列材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0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世界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一:世界经济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过去就是、如今依然是世界主要金融强国的美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发表于2008年11月)
问题:
材料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特里谢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1)“那场人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依据这种思想,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
展趋势有何影响?     
(4)结合材料一、三,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再也没有下一次”成为可能?
2016-11-18更新 | 7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海南省高三五校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