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7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新政中“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的措施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系是如何解决汇率问题的。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   美国新当选的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及其竞选口号:“我们需要的变革”(Change   We Need)。下面是奥巴马的当选总统的演讲文摘: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

“今晚在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亚特兰大一位女性选民——安•尼克松•库伯,她已经106岁了。我思考着她所经历的这一个世纪的美国······”;“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奴隶制度解除之后······像她一样的人那个时候是没有选举权的,因为她是女人,还因为她皮肤的颜色”“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19291932 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美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轨迹。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
(2)根据材料二,指出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2021-05-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假如现在我已经说服了你,使你相信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么从本书讨论的国家危机历史中,我们具体可以学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概括性的主题.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这7个国家为解决危机所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承认国家陷入危机;主动承担责,做出改变,而不是推卸责任,以受害者自居;划清界限,确认需要改变的国家特征,而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国家一无是处;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了解其他国家在面临与自己相似的问题时曾采用的成功解决问题的模型;保持耐心,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多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思考国家核心价值观中哪些部分依然适用,哪些部分已经过时;践行诚实的自我评估。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材料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的认识,并结合世界史内容予以说明。(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疫情和经济危机时刻考验着人类的命运与生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材料二:美国的消费市场崩了,不但让美国的企业停了工,也打击了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型国家,比如当时的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它们的流水线也停了,失业者同样魂不守舍地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将有限的消费力留在本国,给外来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把进口货挡在国门之外,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各国的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战:1929大萧条的残酷解决方式》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主要内容与表现。
(2)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学术界认为1929大萧条是二战导火索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3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发行日期法币发行额
(单位:亿元)
发行指数
(1937年6月=1)
发行指数
(1945年8月=1)
1937.6141
1945.855693951.0
1945.12103197321.9
1946.123726126426.7
1947.123318852353759.6
1948.8.2166369464407051192.1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19世纪末,中产阶级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期待不再是做家务,而是做母亲。书刊杂志和社会舆论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母亲应该关心全家人的身心健康……人们也期待着母亲们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德和保持女性的特点。油画《贝尔利一家》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坐在桌子前的椅子上,这暗示着他是与事业和家外的世界相连的;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文化探析》

材料三“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由于大工厂多转产战备物质,各个时装公司纷纷承担起口红生产的任务,这保证了口红在战争期间的供应。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让女兵们学习,如何快速完美地化妆,同时还规定,从军女性的口红颜色必须与她们制服上红色臂章和帽子上红色细绳相搭配。

——《美丽与禁忌:口红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女性与近代西方女性的地位和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者社会地位和职责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口红效应”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