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3 . “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A.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B.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2021-01-15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4 .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B.极力促进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 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
A.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B.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20-09-09更新 | 353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1.15亿
3.9亿3.35亿
2500万1230万
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019-06-08更新 | 9038次组卷 | 84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中的“他”应是( )
A.斯大林B.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
2019-01-30更新 | 442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松原扶余县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8 .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2018-12-21更新 | 975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 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018-06-09更新 | 6386次组卷 | 8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16-12-12更新 | 431次组卷 | 32卷引用: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