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预算分三级: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和地方预算.下图为1940-1980年苏联各级预算在支出总中的比重,苏联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这种结构,与苏联工业企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有关。


——据陆南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2—3个有关苏联财政预算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1-09-1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回顾和反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深刻的镜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通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50卷

材料三   当时不加紧工业化是不行的。从1933年起法西斯的威胁就在迅速增大。一我国人民用它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实力粉碎了法西斯。要是没有工业化,我们面对法:西斯就会手无寸铁。

——戈尔巴乔夫

材料四   一方面,仍然要依靠斯大林的农业体制,即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这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他所发动的开垦荒地和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两大措施。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概括这些措施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待农民私售粮食的态度,反映了经济政策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面对法西斯迅速增大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什么建设方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方案的得与失。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的认识。
2021-09-0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1954到1958年,苏联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解决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B.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
C.成功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经济改革侧重农业领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10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同年12月,列宁再次论述首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总结道,“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农生产者贸易自由化;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整理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量,1953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肉类、奶类的生产也大幅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他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因而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列宁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的?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在《凯歌悲壮》一书中这样评述到:“苏联的出现和兴起是凯歌式的,无论对于过去的世界还是对于未来的世界,它的凯歌总是值得颂扬的;而苏联的没落和解体是悲壮的,其悲壮就在于它败于不该败、亡于不该亡”,全书共分五章阐述了苏联(俄)的经济政策。

目录

第一章   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

第二章   “退却”年代(19211926年)

第三章   剥夺年代(19281941年)

……

第五章   战后年代(1953-1964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目录中任意两章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要求:1、明确写出每章经济政策名称。2、列举相关内容,并从目的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述)
2021-07-20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赫鲁晓夫执政后,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又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放宽农民经营个人副业的限制。这些做法
A.以利益刺激调节农业生产B.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扭转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D.不利于苏联经济发展
7 . 苏联(俄)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粮食政策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调整(如图所示)这些政策
A.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是苏联(俄)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
C.以牺牲农民切身利益为代价D.是计划经济体制推行的具体表现
8 . 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这反映出
项目时间(年)产值
工业利润总额(单位:卢布) 1955225亿
1970560亿
国民收入 时间(年)年均增长率
1961-19656.1%
1966-19707.7%


A.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2021-07-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苏联某个时期“玉米全速前进”的宣传画。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画出自赫鲁晓夫时代B.未能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C.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D.片面追求玉米种植速度
10 . 对下列表格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
10.256.454.95

A.斯大林工业化导致经济逐渐萎缩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成效较为显著
C.勃列日涅夫执政致使经济陷入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经济问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