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3年—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
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
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柱状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年),纵坐标表示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根据柱状图,下列选项关于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五十年代增长得益于中央下放经济管理权
B.七十年代最大得益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C.出现两次负增长源于世界性石油经济危机
D.总体上的波动变化源于苏联经济模式变革
3 .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依然存在
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攻势外交极大的消耗经济实力
D.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19-05-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时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说明当时
A.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根本解决
B.试图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体制
5 . 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
拖拉机(千辆)170235287
收割机(千辆)575970
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1640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
C.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7 .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8 . 1955年,苏共在《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的内部需要来确定。此规定
A.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表明苏联农业转向了市场经济
C.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的自主权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动性
2019-05-2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林口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10 . 赫鲁晓夫针对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把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2019-09-0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