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9 道试题
1 . 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说:“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人口迅速增长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
C.粮食依赖进口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
2 . 1958年,苏共中央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同时,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原有技术人员转到集体农庄,并把原有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配站,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     
A.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B.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国民经济
C.探索了多种所有制改革的道路
D.意在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苏联学者指出,赫鲁晓夫1957年“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该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改革(     
A.未经充分准备急于求成B.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思路
C.打破传统体制不合时宜D.未能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A.美苏斗争的激烈B.公有经济的衰败
C.西方渗透的加强D.思想理论的僵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又一次激烈抨击斯大林模式,但同时规定近十年在工业产量方面要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伏尔加河以东地区生产的军用产品要占到总数的20%。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重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经济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
C.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改革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2023-02-24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
A.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B.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D.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7 . 勃列日涅夫时期,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是分开设置的,科研单位按照国家的计划“订货”来完成科研任务,具体这些科研成果怎样被利用,那是国家的事情,不关科研单位的事。这一做法使苏联(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缓慢B.研发和生产体制开始走向指令化
C.“新经济体制”压制了企业自主权D.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一直占据优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在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南斯拉夫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但在1955年,赫鲁晓夫却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赫鲁晓夫(     
A.学习南斯拉夫经验对苏联进行改革B.放弃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C.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据优势地位D.承认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9 . 1962年,苏联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这种观点,只给企业下达生产的数量和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因素B.重点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重新回到新经济政策的轨道D.突破了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
10 .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