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项目             年份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2)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  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卢伟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租赁、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土地丰收之后再付给社员报酬。因为最初加入的农民不多,土地不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的陆续加入,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

——摘编自《学习强国》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021-05-16更新 | 20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化之初,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巧妙、及时地抓住了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商品、寻求销售市场的要求,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摘编自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二战后的紧迫形势正在削弱温和派政治人物的力量,除了西方盟国,这些政治人物得不到什么支持,政府内外都受共产党人打压,共产党在任何地方都比战前任何时候强大得多,有时甚至成为国内最大的政党和选举力量。……1946年农业欠收,19461947年接着出现严冬,这些情况使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30年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30年代工业化的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的原因,并说明美国在1947年是如何应对“不安”的?
2021-05-08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苏联)五年计划 (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三十年代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原因。从西方自身境况角度指出其对苏联从“怀疑”到“模仿”的态度转变的原因,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适用价值规律。”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 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 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经济体制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0-08-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观点。结合所学,以新中国建国以前的28年的历史为例,来论证毛泽东的观点。

材料二 有学者根据近代以来后发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3.一个国家愈落后就愈需要强调权力集中,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运作,建立威权主义政府;4.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2)评析材料二中的命题(就任意一点表示赞同或反对,也可以另有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6-1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联谊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1)用专有名词概括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材料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什么?
(3)用苏俄(苏联)的史实说明道路(政策)“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4)中俄两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哪两大理论成果?其显著的共同点是什么?
2020-04-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天津市武清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6 . 改革和创新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且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谜,当然述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

材料三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

第一章改革起步(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第一节伟大的转折
第二节改革从农村突破
第五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第八节对外开放扬帆启程
第二章改革重心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
第一节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第二节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五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由点至面的战略布局
第三章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2年1月至2002年10月)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二节国企改革攻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至2012年10月)
第一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企业改革纵深推进
第三节农村改革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新阶段
第四节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7 . 苏俄的革命道路和苏联的建设模式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改编


(1)材料一中邓小平说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列宁实行的哪项政策?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实质。
(2)对材料二中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
2018-12-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天津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卷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苏两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凯恩斯理论的具体措施。
2018-11-24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8—2019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卷
9 . 苏俄革命道路和苏联建设模式,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根据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简析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材料一中邓小平说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列宁实行的哪项政策?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实质。
(2)对材料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只列现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14.418.8
192040.139.4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今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