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

——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

——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
(3)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
2023-02-02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七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4 . 某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
第一组 西方——英、美模式
材料一 总之,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所总结的那样: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第二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
材料三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第三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
材料四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1)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有利政治条件。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4)据材料四及所学,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和经验教训。
2017-10-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一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