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苏联的一五计划期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以及三个主要钢铁厂等大型项目都引进了美国、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并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其提供了机会
B.苏联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美苏因法西斯势力的威胁逐渐走向同盟
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是其根本保障
2023-04-08更新 | 58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市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斯大林曾经痛斥在他讲话过程中长时间的鼓掌,他认为这会让人们把鼓掌看的比听他的讲话更为重要,所以鼓掌对领导也许是好意,但这样的掌声会伤害国家的事业。斯大林的认识(     
A.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团结B.巩固了其党内的领导地位
C.遏制了个人崇拜风气蔓延D.发现了国家发展中的危机
2023-03-30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全盘集体化”决议,为了完成运动指标,各地都出现了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到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对农业集体化认识正确的是(     
A.集中体现了农民阶层利益B.印证了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规律
C.适应了高速工业化的需要D.推动苏联的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2022-09-13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1936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飞机、汽车和各种重型机械增长非常迅速。同时人民的生活日用品,如粮食、服装、烟、酒等则严重不足。据说,一条相当普通的牛仔裤在前苏联算得上生活奢侈品,一般人根本买不到。材料主要表明
A.苏联的轻工业落后B.苏联农业产量低
C.斯大林模式忽视了农业、轻工业发展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922年开始,苏俄接收德国人帮助建设工厂和企业。到1929年以后,苏联接受的西方国家技术援助80%来自美国,这种技术引进持续到冷战中期。这说明了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
A.利用了国际局势的变化B.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
C.受益于冷战政策的实行D.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下半年,在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之时,苏联却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对此,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布哈林认为,问题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恰恰不是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 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这才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

——摘自刘宏《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粮食收购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斯大林随后采取的经济发 展策略。
2021-07-09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1928--1937年,苏联顺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年产1800万吨钢,1.6亿吨煤,3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居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化推进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B.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D.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6-15更新 | 4366次组卷 | 35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2021-06-09更新 | 8646次组卷 | 70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30年,苏联派遣大批工人和专家到外国去学习,美国一个巴尔的摩马丁机场就为苏联培养了14名飞机制造工程师。1936—1941年,苏联与美国公司签订了航空、石油、化学工程等部门的技术援助协定。苏联的这些做法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说明苏连接受了美国经济模式
C.扩大了新经济政策的范围
D.推动了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