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2022-01-21更新 | 745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考班)历史试题
2 . 20世纪20年代末,在集体农庄发展初期,苏联就建立了国营机器拖拉机站。拖拉机站要求事前审查集体农庄的生产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计划安排,要求农庄为其服务提供实物报酬,以此保证国家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收取一定数量的农畜产品。由此可见,苏联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
A.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B.促使国民经济格局得到了根本改变
C.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D.着眼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2021-12-27更新 | 25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表4   1910—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

年份项目俄国(苏联)德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1910年原油产量11.30.127.90.3
钢产量3.313.126.56.53.40.009
1937年原油产量28.50.5172.90.4
钢产量17.719.851.413.27.95.8
1950年原油产量37.91.1266.70.10.3
钢产量27.312.187.816.68.74.8
1970年原油产量3537.5475.30.12.30.8
钢产量11645.0119.328.323.893.3
1990年原油产量55436371.9883.00.5
钢产量15438.489.716.519.0110.3

——根据(英)米切尔编、贺力平译《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编制


请根据表4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说明需要有史实依据)
4 .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产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019-01-30更新 | 97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说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普京不赞成”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
C.受困于斯大林体制D.致力于冷战与争霸
7 . 15分)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的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后果
(3)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
(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5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