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城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号召人们争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档案表明,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在按累进计件支付工资的工人中,比例高达50%以上。这说明当时苏联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保障工业化
2 . 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据此可知
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
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从1925年到1929年,苏联进行了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整个五年计划贯彻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10月起实行,到1932年底提前完成。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为工业一农业国。随后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苏联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摘编自宋才发《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

材料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的12年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所没有的”。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较短暂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一个部门相当齐全的大工业体系,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自立的能力

——摘编自顾玉兰《全面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2019-07-1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9-01-30更新 | 4581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019-01-30更新 | 2771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历史试卷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社会主义工业化
8 . 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
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1938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

——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

——《斯大林选集》下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影响。
(3)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二者的农业政策对我们深化改革有何启示?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 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由于二战的破坏, (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