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019-01-30更新 | 2642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019-01-30更新 | 5751次组卷 | 10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A.实行单一公有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公私合营
D.征收固定粮食税
4 .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5 .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019-01-04更新 | 525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与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的“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凯恩斯理论广泛报道的原因。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8 .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C.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10 . 下表是苏联集体农庄农民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
B.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得到积极调整
D.工业快速发展依赖廉价劳动力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