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0 道试题
1 . 如表为苏联工业生产的部分重要指标简表。这可用来说明(     
年平均增长率(1928~1940年)占世界工业总生产比重钢产量
15.8%1928年1940年1928年1940年
2.6%10%430万吨1830万吨
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了经济活力
C.农业集体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苏联模式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
2 . 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A.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B.借鉴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C.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D.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3 .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的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苏联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反映了(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苏联人的乐观性格
C.苏联人生活水平最高D.发展重工业提高了生活水平
4 . 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苏联农庄有拖拉机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机械化春耕、播种、收割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71%、54%、44%。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A.制造业围绕农业机械展开B.农机普及率占据世界首位
C.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推广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 . 1935年,苏联掀起了一场“提高生产定额、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群众运动,炼钢、织布、开火车、收割庄稼都要提高效率,连钉马掌也不例外。甚至芭蕾舞演员单足脚尖旋转也要求从五个增加到十五个。这表明苏联(     
A.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极力消除同时期西方大危机的影响
D.社会主义的建设得益于人民的奋斗精神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们)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此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实行特殊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明“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苏联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二   过去的一年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条战线上都发生大转变的一年……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内大体上已经顺利解决了重工业基本建筑工程资金积累问题,实行了发展生产资料制造业的加大速度,造成了我国变为五金国的前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转变,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二周年而作)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转变”是如何“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是如何使小农国家发生改变的。
8 . 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B.苏联的经济体制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体制
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苏联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9 .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成就表明
A.新经济政策具有科学性B.斯大林模式具有合理性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D.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