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近代以来后发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愈落后就愈需要强调权力集中,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运作,建立威权主义政府;

4.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评析材料中的命题(就任意一点表示赞同或反对,也可以另有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西方的“和平演变”
C.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 . 改革和创新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且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谜,当然述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

材料三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

第一章改革起步(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第一节伟大的转折
第二节改革从农村突破
第五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第八节对外开放扬帆启程
第二章改革重心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
第一节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第二节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五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由点至面的战略布局
第三章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2年1月至2002年10月)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二节国企改革攻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至2012年10月)
第一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企业改革纵深推进
第三节农村改革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新阶段
第四节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四: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

材料五: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六: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己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对材料四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与材料五相比,材料六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
②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导致个人崇拜和大清洗运动的出现
③二战后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④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2016-11-18更新 | 9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