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20世纪以来,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威胁和重工业相对落后的形势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仅用时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时期,苏联的积累率提高到44%,这主要是通过农民,促使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等方式实现的。因此,苏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

材料二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视角一“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
“计划经济”的道路。
视角二“新政”为资本主义世界探索出一条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福利国家”
的资本主义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视角,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8-1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修正这一模式的弊端的。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18-08-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全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