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余粮征集制 | B.“农业集体化” | C.新经济政策 | D.固定粮食税 |
A.新经济政策推动粮食产量增长 | B.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举步维艰 |
C.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贸易取消 | D.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
A.经济危机下农业破产的表现 | B.前提是国家给予农民大量补贴 |
C.筹集工业化资金的现实需要 | D.体现了赫鲁晓夫对农业的调整 |
A.损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 B.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C.克服了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 D.完善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主张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A.苏联模式一直阻碍经济发展 | B.苏联模式曾经取得显著效果 |
C.苏联与世界的经济成正比例 | D.苏联与世界的经济成反比例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市场经济体制 |
A.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 B.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 |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越性 |
材料一 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饿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1929年,租让给外资全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0.6%。
材料二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利用政权高速度地发展经济,从发展重工业开始。重工业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金一是靠国有企业的利润积累;二是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工业品出售价格,向农民征税;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将消费责金转为建设资金。
——以上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联)对工商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斯大林经济理论的影响。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