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021-06-13更新 | 11683次组卷 | 92卷引用: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2 .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019-01-30更新 | 2468次组卷 | 29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 据苏维埃俄国中央统计局统计,1920年农民隐的实际种植面积超过了2000万俄亩,占种植总面积的14%隐的收获量占粮食产量的33%.与1917年相比,减少播种面积2100万俄亩。总产量从330亿普特下降到170亿普特,这表明当时
A.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B.国内战争对农业破坏性
C.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积极性D.农业政策调整的迫切性
2021-05-07更新 | 691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2017年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2017-08-04更新 | 211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2019-04-01更新 | 109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9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6 . 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并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1-02-25更新 | 51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热点09 “一带一路”及经济全球化
7 . 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这里的“错”是指
A.没收地主和皇室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C.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D.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体制
8 . 1921年2月,列宁在分析当时喀琅施塔得水兵发动兵变的原因时认为:“他们不要白卫分子(反苏俄、支持沙皇的力量),也不要我们的(苏维埃)政权。”兵变的发生从侧面表明
A.二月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十月革命后未能实现和平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困难D.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军粮供给
2021-07-16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2019-07-11更新 | 81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人教版)-专项0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 . 国内战争胜利以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领导人坚持从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吸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在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问题上,实现了建设理念由“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革命性转变。这个转变主要是因为“直接过渡”
①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②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③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④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A.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