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美国、苏联、中国经济政策简表

美国苏俄(苏联)中国
自由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新自由主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选出至少两项经济政策,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 . 从下面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自由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

凯恩斯主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自由主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南方谈话


3 . 如表是三位苏联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观点的介绍(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点一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极力论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结论。他认为新经济政策证实了列宁极其擅长利用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
观点二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分析指出,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证明了列宁能够摆脱教条的束缚,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观点三埃·鲍·根基娜指出,在19211923年,列宁的每次论述都是针对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论述合在一起创造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完整而统一的学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所以不能超越国情,超越阶段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讲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的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从1956年开始,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闭门会议上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这一事件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的崩溃并非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所谓的“解冻”、“伟大的十年”才是剧变的先声。在赫鲁晓夫执政的过程中,有过分的野心,有超天才的自信,有对斯大林的刻骨仇恨。赫鲁晓夫对国家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失堪比二战中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在政治上、道德和精神上的损失。我们在一本专著中列举了赫鲁晓夫对苏联200个致命的打击。赫鲁晓夫的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的国家权威,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江河日下,无法挽回。

——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具体举措。并谈谈你对“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并作简要评析。
2019-05-3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在《凯歌悲壮》一书中这样评述到:“苏联的出现和兴起是凯歌式的,无论对于过去的世界还是对于未来的世界,它的凯歌总是值得颂扬的;而苏联的没落和解体是悲壮的,其悲壮就在于它败于不该败、亡于不该亡”,全书共分五章阐述了苏联(俄)的经济政策。

目录

第一章   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

第二章   “退却”年代(19211926年)

第三章   剥夺年代(19281941年)

……

第五章   战后年代(1953-1964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目录中任意两章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要求:1、明确写出每章经济政策名称。2、列举相关内容,并从目的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述)
2021-07-20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20年代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9 .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被准许在公开市场出售他们的农产品。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对该政策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斯大林体制产生奠定基础B.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
C.从此小农经济在苏俄占优势D.促使社会主义在苏俄结束
10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尤里·布尔金(20世纪末期俄罗斯政论家)把列宁分为1917年十月革命和内战时期的列宁、1921年前后的列宁、1923年初的列宁这“三个列宁”。布尔金说第一个列宁是“独裁者”“暴君”,根本不重视法律;第二个列宁放弃了暴力,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列宁(“第二个列宁”)这一变革的性质不是单一国家的,而是具有国际性的,这一点得到中国最新经验的证实。

——摘编自【俄】格·库斯托夫《尤里·布尔金宝贵的自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列宁的观点及当时苏俄的国内政策。
(2)材料二的作者对“尤里·布尔金”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第二个列宁”的?
2019-12-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19年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