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甚至还出现了严格的法律限制工人的迁徙自由。随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农业集体化也以同样的速度开展起来。集体化就是一个要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的体系。斯大林的计划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囤积粮食和杀掉牲口等方式加以抵制。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

——摘编自杰克逊·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就已出现物质基础,至20世纪初国家垄断资本初具形态,在一战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它得到较大的发展,逐渐向体系化过渡。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最终形成确立是二战后完成的。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主要条件。
2 .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在制定的时候存在随意性倾向
3 . 历史学家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但他......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一变化致使
A.农业集体化中存在急躁冒进情绪B.农业落后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C.政府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日渐清晰D.国民经济建设比例出现失调
4 . 从1931年起,苏联开始对集体农庄下达生产计划指标,包括播种面积、作物结构、播种与收获时间、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等,最后发展到连农作物的行距有多大,庄员家庭饲养的牛羊头数都由上级统一规定。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发展B.片面追求所有制变革的速度
C.农业集体化大力配合工业化D.经济体制存在着僵化的弊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9年4、5月间,苏联政府通过了大力支持整村整乡实行集体化的决议,从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就出现了整村整乡、整区、整州农民全部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到1934年,农业集体化运动基本完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C.突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D.确保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6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时,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大衰退,造成饥荒。而应邀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却指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媒体缺乏应有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B.萧伯纳亲眼所见应是可信的历史真实
C.西方媒体与萧伯纳所见都有可能不是历史真相
D.两极冷战背景下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74.425.40.2
1932年51.728.3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2020-07-11更新 | 7143次组卷 | 8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2019·全国·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这一规定说明
A.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
B.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
C.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