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当人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观察时发现:“苏联社会几乎根本先法用正统的马克思术语进行解释,也就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坐标上苏联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具有特殊性B.苏联解体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
C.马克思理论无法解释苏联社会现象D.苏联共产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2022-02-1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苏联1950年工业生产的水平超出战水平的73%,国民经济总值达到145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消费品也有了很大增长。这一现象得益于
A.二战对苏联经济破坏较小B.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C.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优越性D.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022-02-1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3 .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也经历了曲折前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生产的发展不是抽象力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系列人类非凡的智慧、努力和牺牲所缔结的果实。工厂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史无前例的,但也给工人及其家庭和社区带来了许多痛苦。工人、政治领袖、记者和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反复琢磨着工厂的意义。

——弗里曼《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二   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特性开始转化成自己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陷于分裂并造成某些国家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使得无产阶级在最薄弱的环节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

——摘自列宁19174月发表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他们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标志性事件。针对工厂制度下工人的“痛苦”,英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法国的圣西门和巴尔扎克分别作了怎样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生产组织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变成“资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因素。简析列宁上述思想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并从体制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分析这一著作发表的意义。
2021-12-09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4 . 1948年,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率先实施“包产到组”,集体农庄把耕地、农具和牲畜固定承包给生产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承包地上的整套农活,单独向国家交售农产品,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这一做法
A.强化了斯大林经济模式B.随后得到大规模推广
C.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D.挑战了固有经济理论
2021-11-2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届高三11月全市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正当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沦陷于经济危机不能自拔之时,苏联却消除了失业,实行了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这反映出
A.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B.苏联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C.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发展D.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苏联破坏性小
2021-10-02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韬智杯2022届高三9月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1931年,斯大林说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
A.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C.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民生的改善
7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8 . 1937年起,苏联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农业机械和拖拉机。进口黑色金属的支出由“一五”计划的14亿卢布减少为“二五”计划的8800万卢布,对外贸易额则由1930年的45亿卢布降为1936年的14亿卢布。这一变化
A.反映了经济大萧条的世界影响B.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暴露出苏联经济建设严重弊端D.是由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
9 . 苏俄(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关于这一探索过程,下列选项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政策特征
由于特定环境因素诱致,在体制和政策上凝结了列宁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超前的一面。
它“重蹈俄国历史传统的老路”,打着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极大地照搬并强化俄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计划与市场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是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历史实践的冲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较1929年减少了37%以上:1929年失业人数为590万人1933年为2600万人;1929-1933年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40.6%32.9%、23.8%、34%、36.7%;资本主义国家进出口贸易由1929年的676亿美元减少到1933年的238亿美元。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始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而结束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重工业放在最主要的地位。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产机器和设各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的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三 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193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摘编自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强调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原因。
2021-06-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