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三个时代简表

全球化阶段开始时间驱动者代表事件负面效应
全球化1.0时代1492国家地理大发现
三角贸易
殖民地问题
全球化2.0时代1800国家、跨国企业工业革命发展
跨国企业兴起
劳工剥削问题
全球化3.0时代2000跨国企业、个人智能手机
智能机器人
网络犯罪、信息安全问题

——摘编自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阅读如表,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们通过海陆通道进行外贸活动。唐宋至元,海上贸易日渐兴盛,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外贸城市。明清时期,借助国内经济、市场,外贸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把贸易区域扩大到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沿岸,但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一叶之舟,率得厚利",甚至形成了王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贸易集团;广州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澳门等城市也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形成了新的贸易中转站。中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瓷器、茶等,换回各地特产和大量白银。18世纪以后,中国海外贸易最终衰败.

——摘编自杨瀚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欧洲贸易网中,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的地住不断下降,而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则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随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直接联系、西欧资本主义主导的统一市场。荷、英、法等逐渐形成近代国家,政府重视商业和外贸,支持、参与民间建立一批新型股份公司,国家给予公司种种特权,支持其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李壮《15世纪以来欧洲列国与中国经济政策分野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西欧外贸发展与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外贸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促进外贸的健康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利用它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联合国来对抗和遏制中国,使中国在1971年之前完全游离于现存国际秩序之外。社会主义新中国始并不认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只接受主权原则,并于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回后,一度反对维和(干涉其他国家)及反对核不扩散(要打破核垄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利用借欯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1991年,中国第一次参与维和,到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维和贡献者,后来又比美国还早批准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中国逐渐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贡献者,最后成为改革者。

——摘编自赵穗生《中国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国际秩序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变革的贡献。
2021-05-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5年,创始人为一个国际性的世界设立了开放与合作的系统。这一系统发挥了作用,并使全球化得以出现。在这个新世界里,团体和个人越来越经常跨越国界直接互动,而不涉及国家。

这有其危险性。犯罪、毒品、恐怖主义、污染、疾病、武器、难民和移民:都比以往更快、更多地往返流动。他们也更加清楚远方国家发生的不义和残暴,期望各国对此采取行动。但是新技术也为相互了解和共同行动创造了机会。如果我们要从全球化取其最佳而避其最恶.我们必须学会更好的治理,学会如何更好地共同治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政府或国家的消逝。正相反,国家必须加强。

各国可以在基于共同规则和价值的共同机构中一同采取行动,从而彼此扶持,彼此加强。这些机构必须反映当代的现实,包括权力的分配。必须成为各国同非国家行动者,包括全球性公司合作的场所。

——摘编自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全球治理”理念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治理”理念提出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严格地说,完全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

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

——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这一观点。

10 .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